首页  > 社会文学 > 散文

李振南:芙蓉的味道

李振南:2018-12-14   来源:原创
评论:(0)   阅读:(1153)

分享到:
摘要:

此刻,芙蓉的日月山川都在眼前化为生动的美景,芙蓉的人文历史都在我的脑海中定格成恒久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芙蓉的味道已在我的周身缠绕萦回……

当今年淅淅沥沥、时聚时歇的江南梅雨季节又一次来临,许多人都蛰居在家时,我却走出户外,徜徉在芙蓉的大街上,沉湎于芙蓉的山水中,去品尝,去领略芙蓉大地的味道。

在芙蓉汽车站下车,站在街口,我远远地闻到了熟悉的芙蓉麦饼的味道,同行的文友迫不及待的买了几只过来。我掰开一只被烤得滚烫,外表散布着焦黄花斑的芙蓉麦饼,未待入口,一股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弥漫着悠远绵长的香气便扑鼻而来,顿时,一阵暖流从我的心田涌起。而双眼往前望去,一只只默默蹲在街头一隅,恍然世纪老人模样的烤麦饼炉子,在细雨迷濛中,慢慢升腾起的淡蓝色的水气,使人分不清是雾还是烟?人便一下子进入微醺的状态。这时,其实不需要用口来咀嚼,我的心灵已热切地感受得到这座千年古镇厚重的韵味。

芙蓉历史上是温台驿道的交通关隘,也是十分热闹和重要的地方,过去,从南面去雁荡山的人都要在这里入口,北面去温州的人也在这里出口,这里是这座城邑南北交汇的落脚点。这样,其饮食除就地取材外,自然也融汇了各地民间小吃的精华。芙蓉麦饼、芙蓉芋艿、芙蓉麦油煎、芙蓉鹅头颈、芙蓉番薯条……一连串的特色小吃,既溶入了芙蓉独有的风味,又深深地附着了芙蓉人怀旧的情结,它们源远流长,名闻遐迩,从而得到了千千万万外来人的青睐。

在众多的芙蓉特色小吃中,芙蓉麦饼无疑是其典型的代表。芙蓉麦饼做工精细,用料讲究,饼薄馅多,大小适宜,远看像是一个悬挂在天边的圆月,近观又像是一只硕大的月饼,让人咬一口一个惊喜,尝一个兴犹未尽。我常常在想,芙蓉麦饼虽然没有月饼那么绵甜,那么柔糯,但它却香,却爽,散发着乡愁的滋味,蕴含着对故土的思念。倘若说月饼只有在每年的中秋时节才供人享用,那么芙蓉麦饼却是天天都可以让人饱餐一顿的。我不知道芙蓉麦饼最初是何时何人发明的?但我却知道它是最接地气的饮食,它无疑是芙蓉的奇山秀水孕育而成的。

 

 

品味芙蓉当然要读芙蓉的山,芙蓉的山撑起了芙蓉的脊梁,也定格了芙蓉的品质。我一直认为,雁荡山是芙蓉的父亲山,芙蓉的山是雁荡山的亲儿子。亲儿子几乎完整地遗传了父亲的基因。因此芙蓉的山从北边一路走来,携带者雁荡山的雄奇、险秀、神秘、神圣,裹挟着南边中雁荡山的秀美和白龙山的风情,成就了集沧桑沉稳、隽秀雅致、旷远绵邈的别一番风韵。雁湖冈、乌岩冈、五龙山、正江山、石鼓山、鸡笼岩头等等,无不以其高俊的雄峰,深幽的峡谷,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景观,而成为古代人猎奇、探险、寻踪的好处去,成为现代人户外活动、休闲观光、启智教化的乐园。

这当中,最有影响力的自然是雁湖冈。因“冈顶有湖,芦苇丛生,结草为荡,秋雁宿之”而得名的雁荡山,当然与大雁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想,这里是大雁的第二故乡,也是名山与大雁的宿缘。自然生万物,也衍生了大雁这一物种。这种像鹅又像鸭,善于飞翔和游水的鸟儿,羽色艳丽,体态优雅,爱情专一,天资聪颖,连飞行时都讲究队列,一会儿“一”字形,一会儿“人”字形,将人类写的字都印刻到天空上去。这在鸟类中是独一无二的。

遥想当年,当秋天的大雁来到雁荡山时,雁湖是非常热闹且有无限风光的。此时,山、水、云、天,交融汇合,长空一色,水连天,天接水,到处是云雾蒙蒙,芦荻森森,一幅“满目湖光,渺弥荡漾,风吹荻叶,飒飒有声,雁且飞且鸣”的景象便会引得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难怪乎到雁湖冈的文人们亦都感慨万千,诗兴大发。尽管,从清末开始这种景象已随着湖荡的萎缩,湖水的干涸,杂草的滋长,使大雁远离,游鱼消失,风光不再。然而,坐落在芙蓉大地上的雁湖冈,就是因为有大雁的飞翔,使雁荡的山水因此而生动,而丰富,而赋予了诗意。正如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的诠解:“雁荡,雁荡,一改中国山名威严理性而带有几分放浪,几分抒情,多念几遍,令人悠然神驰。”这在我国的名山中也是绝无仅有的。而于我,每每从芙蓉大地登上雁湖冈时,心中便会升腾起一种或慷慨激越或温情款款的山水情怀,而这时我也会在陪伴我的芙蓉文人的脸上读到了自豪感。

 

 

品味芙蓉最惬意的是莫过于游赏芙蓉的水了。如果说山是芙蓉的脊梁,凸显了芙蓉的性格和质地,那么,水便是芙蓉的表情,映射了芙蓉的风姿和品位。芙蓉多山,更多水,只要我们驱车进入芙蓉地域,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芙蓉的水——一个素有“雁山西湖”美称的芙蓉池。这个由4000亩水域和9000亩洲渚、半岛组成的芙蓉池,尽管不是自然造化之功而出自粗粝的人力之手,也稍稍欠缺了天然的优美,但它那烟波微渺、辽阔邈远的水面却表述了芙蓉之水的浩淼、磅礴大气的秉性。这些年,神州大地有无数河床断流,河水呜咽,而拥有一个如此广袤深邃的芙蓉池,毫无疑问地能够引来许多缺水城市人的艳羡的眼光。

芙蓉池只是芙蓉之水的一个独立篇章,它安谧、澄明、波澜不兴,如一本史书静静地等待着人们的阅读,也静候着赏识它的知音。但,若要解读芙蓉之水的完整版本,你必须深入到芙蓉的腹地,从芙蓉水的源头一路追随。在芙蓉大地,我每次都会随着水的行进,去欣赏、去观摩芙蓉之水的各种表情。在我的眼里,芙蓉的水迤逦曲折,清冽透明,秀美灵性,且不说它那被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吟唱过的筋竹涧,有着怎样的自然和文化景观;也不去描绘有着玉带般美丽的黄金溪,是怎样给芙蓉这座千年古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灵动,带来了性情,带来了极致的品位。我常常觉得,在芙蓉,单单让我看一看它的瀑布,就已让我着迷,让我震撼。

芙蓉之瀑,固然有袅袅绕梁乐音的梅雨潭,有抒情歌唱的梯云瀑,有轰鸣交响的罗带瀑,很显然它们都是瀑布中的精华,名山风景里的一绝。然而,在芙蓉所有的瀑布中,最让我百看不厌、为之倾心的还是西石梁大瀑。

梅雨季节是一个最好的观瀑时光,在芙蓉文友的陪同下,我再次探访了西石梁大瀑。西石梁大瀑位于雁湖冈的下方,斜倚在悬崖的凹壁之中,像一位腼腆的仙女,躲闪在云头里,让人难以捉摸。当我们在它的外围时,并不见它的真容,而只听到那清脆的水声从遥远传来,仿佛禅乐缥缈。这也应了古人的一句名言:美景总在险崖处。的确,当我们转过外层的一排峭壁后,才会看到一条白练从高高的豁口跌落,那直立倒悬的瀑水在半空中溅起的水雾,在山岚的挟带下以凌厉的气势向人扑面而来,让人头晕目眩,难以站立。此时的瀑布,已全然没有了少女的矜持,而是一位身着素衣,手舞利剑的仙女,在驰骋时空,独步江湖。剑锋指处,波涛怒吼,衣袂飘时,银河飞泄。

瀑水所注之所,为两眼深潭。瀑之色,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潭之秀,如青春幽梦,玛瑙汇聚,玻璃炼汁。在我凝视飞瀑碧潭之时,忽然间有摇曳的阳光在头顶照映,如少女温柔的眼神,而訇然的瀑声在耳畔轰鸣,又如远古连绵不绝的歌唱。当我站稳脚步后,向谷口张望,天,是神秘莫测的高,是诡秘异样的蓝,那高耸入云的崖壁,以一种凛人的气势切开蓝天。水,就从切开的天的缝隙里飞落而下。这时我也突然冒出一种想法,这水呢,即便是坠落到了地上,也是天上的水;而水落之处,便化作了人间最美的景致。

瀑布的绝美令人赏心悦目,碧绿透彻的清泉可以洗心。在幽深的潭前,我无数次的掬起一捧流泉,或润喉顺气、或湿润面颊,那种透骨的清冽,沁心的甘甜,都让我感到气定神爽。水的清澈,不只是照映着我的身影,也濯洗着我的灵魂。尽管我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凡夫俗子,在水的面前感受肤浅,难以有精妙透彻、观照历史的哲思。但我在想,历代文人墨客、风云人物来到山川大泽显然不仅仅只是抒发一种家国情怀,而是假借山水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印证了“智者乐水”和“上善若水”的名言。

从芙蓉的水里,我忽然悟到了一个道理,有水的土地是灵动的,有水的家园是幸福的。水,是一方土地的命脉,也是一方土地的文脉。水,雕琢出一块土地的自然面貌,也涵养了这块土地的文化特质。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土有水,才成就了一方人的美好故乡,铸造了一方人的文化基因。芙蓉如此,何处不是如此。

 

 

品味芙蓉不得不穿越芙蓉的历史和人文。在整个雁荡山范围众多的集镇中,芙蓉无疑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名气很大的古镇了。我说她古老而有名,是因为七世纪末的唐代僧人怀素在《与律公书》称:“雁荡自古图谱未尝言。西域僧诺讵那尊者震旦东南大海际。山以鸟名,村以花名。”而比怀素还要早的唐初,魏征等人编著的《隋书•地理志》载:“永嘉郡,内有芙蓉山”。我不知道芙蓉这个名字是“村以花名”来的还是“内有芙蓉山”而来的。但不管怎么说,芙蓉属于千年古镇是没有商量余地的,而用芙蓉来命名的集镇无疑是美丽的,也是有文化的。

由于芙蓉地处古代乐清南北交接的要冲,其驿道入口出口的两面都是逶迤的盘山古道,一边是白龙山古道,另一边是四十九盘岭,它们险峻、曲折、漫长,似乎是神奇的大自然特地要锻练芙蓉人的脚力和意志,好让这里的人变得勤劳、聪颖、强悍、坚韧,让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一页又一页的辉煌。

一座本觉寺,便让人看到芙蓉的悠久历史,也让人看到芙蓉先民的智慧。这座至少有着1200年历史的寺院,不仅是芙蓉禅宗的标杆,也是雁荡山古刹的代表。一句“本觉凌云到宝冠”偈语诗,将本觉寺列为雁荡山十八古刹之首,活生生地使大名鼎鼎的能仁寺,也得退避三舍。我曾多次拜谒本觉寺,我觉得它那精妙的选址,依水而建的理念,都是古代僧人深具法眼的体现。这与现代人常常在城市的街角、城中村兴建寺院的做派,显然有着天壤之别。本觉寺曾经吸引了王十朋、李孝光、蒋叔南等各个时代的乐清籍文化名人,他们在那里留下了许多的诗作、铭文和题匾,为芙蓉的文化平添了几多秀色、几多内涵。

芙蓉抛歌又是芙蓉文化的鲜明的亮点。这种由农耕社会发展而来的民间音乐,是芙蓉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的艺术结晶,它全面地反映了芙蓉地区的生活场景和民俗文化。芙蓉抛歌旋律优美,曲调时而拔高时而急剧下滑,抑扬顿挫,犹如芙蓉山的奇峰一会儿在面前高耸入云,一会儿在眼前销声匿迹,既有大起大落的豪放,又有清泉细流般的低吟。这样的歌唱除需要音乐的天赋外,更需要文化的积淀,应变的能力,大山的胸襟,以及山里人的纯真、俏皮和急智。

芙蓉抛歌已在当地流传了数百年,前几年,当芙蓉抛歌被传承者搬上舞台时,那高亢、悠长、新奇的韵味,让观众轰动,让评委惊喜,从而一举获得了“江浙新民歌大赛”的金奖,由此也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芙蓉的骄傲,但我又觉得在这个社会转型的时代,随着传统农耕文化的衰落和现代媒体的冲击,口传心授的芙蓉抛歌正面临失传的危机,将要陷入断代的窘境,从这一点看,它更是芙蓉的乡愁。

在芙蓉自由行走期间,我还访问了芙蓉的许多古建筑。这里,不出一华里,便有一幢民国的、清代的,甚至是明代的建筑出现,它们虽然梁柱斑驳,绿萝爬墙,但窗牗斗拱美轮美奂,古色古香,散发木质温润的光泽;它们虽然瓦檐倾斜,青苔遍布,但总体格调布局合理,构思巧妙,既融入了能工巧匠的精湛的技艺,也彰显了江南建筑的特色。这些建筑,像一个个历史巨人在守卫着自己的家园,又像一个个亲切的老者向人们娓娓道说着沧桑的故事。我曾多次在这座城市的乡村寻访古建筑,但似乎还没有哪一个地方的古建筑的数量可以与芙蓉相提并论,也很难找到一座可与这里相媲美的古建筑。

我很奇怪,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芙蓉至今依然保存了那么多的历史遗存。那么,这是芙蓉人独具慧眼的表现,还是芙蓉人推崇文化的表达?

 

 

品芙蓉的味道,最为紧要的还是要读懂芙蓉的人。由于芙蓉所处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芙蓉人的性格完美地糅合了大山与秀水的秉性和气质。自唐代“村以花名”开始,筚路蓝缕的芙蓉人一路走来,形成了独有的豪放豁达、尚善重义的好品质。也许在不少人心里,他们对传说中的芙蓉人的“蛮”耿耿于怀。然而我说,你可以有一百个理由不喜欢芙蓉话,但你没有理由不喜欢芙蓉人。在我多年来对芙蓉人的交往中,我明显地感到,每一个成熟的芙蓉男人都像是一瓶陈年的老酒,只要开启瓶盖,一股醇厚而悠长的味道便会飘然而出,让你回味无穷,也不由得你不为之动容、陶醉。芙蓉的男人像极了芙蓉山上的石头,刚硬甚至有些粗砺,但内核却是柔软的、温热的。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用真情、用微笑抑或是用炙热的酒融化蒙在芙蓉男人脸上的那层薄薄的面纱,从此便会在他的内心世界里长驱直入通行无阻,到那时你会发现每一个芙蓉男人身上的那种豁达不悭啬、耿直不计较的特质就是一座座蕴藏丰富的宝矿。如是,不由得你不赞叹,这样的男人才是真爷们或者是真哥们!

芙蓉的女人真的是由水做成的。有时我想这座集镇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女人,她们即是芙蓉的当家名花——水里的芙蓉花或水边的木芙蓉花。她们,在我看来,柔韧不乏果敢,鲜妍而蕴优雅,日夜奔涌的溪水是点缀在她们身上的亮晶晶的翡翠,汩汩作响的山泉是时刻不歇流淌在她们身上的血脉。由美丽之水孕育滋养而成了端庄大方、精精灵灵的芙蓉女人,谁能说出会比城里的女人逊色了多少呢?

我跟着季节的步伐,如风如雨般在芙蓉大地走过,忘情地呼吸和尝享着这里的一切。天地灵气铸其神,日月精华聚其形。在如此大美的芙蓉面前,此时,我还能说什么?形容什么?此刻,芙蓉的日月山川都在眼前化为生动的美景,芙蓉的人文历史都在我的脑海中定格成恒久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芙蓉的味道已在我的周身缠绕萦回……

 

作者:李振南,浙江乐清人,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林业文联理事、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乐清市文联副主席,乐清市作家协会主席。在《散文》《美文》《江南》《中国散文家》《华夏散文》《当代写作》《林业文艺》《生态文化》《中国海洋报》《浙江日报》《浙江作家》浙江林业》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万字,有多篇散文入选年度文选并获奖。出版有《雁荡山印象》《大地印象》《自然物语——乐清的山川风物》《草木春秋——乐清植物札记》《乐清树木奇观》《雁荡山风景研究》等散文集和风景园林文化专著。

我要赞一下 (0)

文章评论

  

最热评论

意见反馈

请点击我要留言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联系方式

电话:010-56142345    邮箱:wenyitongbao@126.com

中国青少年作家委员会     文艺通宝编委会     北京文易通宝文化传媒中心  北京满堂红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本网站坚持原创,反对任何形式的抄袭和克隆。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京ICP备12030317号-2        本文观点属于作者,如有侵权,证据充分,本网站负责协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