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吴的短文《圣经的末世论》的细读与分析,可以清晰看到其末世论阐释的核心主张:末世并非未来的历史事件,而是从基督道成肉身开始的、持续临在的终极现实;基督的再临不是物质性的个体重现,而是其遍在性神性生命的宇宙性彰显。
一, 介绍
在《圣经的末世论》一文中,吴氏探讨了“末世论”这一重要的神学话题,认为末世的真正含义应该通过基督的降临、复活以及他的“遍在”和“遍觉”的视角来理解,而不是从字面或历史上解释世界末日的预言。
基督与末世的关系
通过引用彼得前书和希伯来书等经文,文章断言末世是从基督在地上的同在开始的,而不是在未来的某个特定历史时刻。耶稣的复活和第二次来临是上帝救赎计划的核心,表达了他对人类的爱和救赎。
对预言和第二次来临教义的误解
通过引用玛拉基书和马可福音中关于以利亚再来的预言,吴解释说施洗约翰是预言中的先知,表明末世与基督的到来密不可分。他批评了对末世预言的字面解释,例如威廉·米勒的预言,这导致了被称为“大失望”的历史事件。
对异象和象征的正确解释
吴强调,圣经中的异象——尤其是启示录中的异象——使用了象征性的语言。这些异象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历史预言,而是神圣真理的象征性表现。字面解释会造成混乱,阻碍对末世论本质含义的理解:上帝“遍在”和“遍觉”的超验、超空间和永恒的显现。
推理逻辑与论证结构
1. 以救恩为中心的推理
吴引用罗马书 10:9 指出,救恩取决于对基督复活的信仰,肯定复活的真理和上帝救恩计划的执行。
他强调耶稣作为“真光”如何战胜死亡,展示超越物质极限的力量,展示他神圣的遍在和遍觉意识。
2. 预言和末世的开始
吴引用玛拉基书和马可福音,认为预言中的以利亚(施洗约翰)已经来临,表明末世已经开始。
这揭示了末世论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未来变化,而是植根于基督的第二次来临和他带来的永恒救恩。
3. 误读象征和异象
他解释说,启示录中的象征性异象——例如“他随云而来”和“各眼必看见他”——并不是字面上的物理事件。字面解读会引起矛盾,例如“刺穿他的人在哪里”的问题,这揭示了字面主义观点的局限性。
4. 基督的超越
吴进一步指出,真正的基督不是一个物质或个体的形象,而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上帝。因此,他可以统治宇宙,超越时空,居住在所有人的心中。
这种遍在和遍觉的意识要求信徒超越偶像化基督的肉身,并认识到他超越一切的神圣本质。
意义与启示
1. 对末世论的更深入理解
吴呼吁人们不要将末世论局限于字面上的历史事件,而是从神学和象征的角度来理解它。末世从基督的来临开始;救恩不是等待遥远的“世界末日”,而是承认基督永恒的同在(全知)。
2. 警惕虚假预言
这篇文章批评了对末世预言的误解,例如 1844 年复临安息日会的误解,并警告信徒要辨别真理和欺骗,以维护真正的信仰。
3. 体验神圣的超越
它强调基督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而且是所有受造物中的超然之光。鼓励信徒在内在寻求上帝,而不是依赖偶像化或物质的偶像形象,通过精神洞察力找到永生。
二,评论
通过对吴的短文《圣经的末世论》的细读与分析,可以清晰看到其末世论阐释的核心主张:末世并非未来的历史事件,而是从基督道成肉身开始的、持续临在的终极现实;基督的再临不是物质性的个体重现,而是其遍在性神性生命的宇宙性彰显。以下从神学进路、释经方法、系统整合性及批判性反思四个维度进行评述:
神学进路:本体论与宇宙性转向
吴的末世论阐释体现其一贯的“宇宙性基督论”取向:
1. 末世已临:
依据《彼得前书》1:20与《希伯来书》1:2,指出“末世”始于基督首次降临,救赎历史的高峰已在十字架与复活中完成,而非等待未来某事件。
2. 基督的遍在性:
基督不是时空中的有限个体,而是充满万有的“生命场”(以弗所书1:23)。其临在方式如“闪电”(马太福音24:27),同时临在于万有之中,而非局部性、物质化的再现。
3. 批判偶像化期待:
否定任何将基督再临理解为“超人式降临”或“历史事件”的倾向(如1844年复临运动),指出此类期待本质是对神性遍在的误解。
释经方法:象征主义与灵性解读
吴采用高度象征化的释经策略,接近亚历山大学派(如奥利金)的灵意解经传统:
1. 异象非历史预言:
《启示录》1:7(“众目要看见他”)并非描述未来历史场景,而是约翰异象的象征性表达,需以“异象逻辑”解读,而非字面历史化。
2. 以利亚预表的实现:
《玛拉基书》4:5-6的以利亚预表,已在施洗约翰身上应验(马可福音9:11-13),表明“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即基督首次来临,也就是道成肉身。
3. “在基督里”的场域性解读:
保罗短语“在基督里”被重构为宇宙性生命场的形而上学表述,而非仅关系性隐喻。
系统整合性:科学与神学的共鸣
吴将科学模型(如场论)与神学语言整合:
· 闪电比喻:闪电的瞬间性与全域性,类比基督临在的超时空性,兼具科学直观性与神学象征力。
· 量子场论类比:基督作为“生命场”与量子场的遍在性形成哲学共鸣,但避免科学还原主义,保持神学本体论的优先性。
批判性反思:优势与潜在问题
1. 贡献与优势
· 避免历史主义谬误:彻底否定设定具体日期的“再临预测”,符合耶稣关于“那日子没有人知道”的教导(马太福音24:36)。
· 强调基督的当下临在:强化“以马内利”神学,推动信徒专注于此时此地的与基督联合。
· 跨学科解释力:为传统末世论提供与现代科学、哲学对话的新语言。
2. 潜在问题与争议
释经合法性争议:高度象征化解读可能弱化《启示录》的历史性应验维度(如二次来临的实在性)。
终末盼望的淡化:若完全否定基督再临的物质性,可能弱化身体复活、新天新地等传统终末盼望。
精神化风险:过度强调“内在临在”可能忽略基督再临的公共性、宇宙性审判与更新意义。
对上述潜在问题与争议请参考吴更广泛的宝血神学,宇宙意识及多重虚拟宇宙论的详尽解答。
三,结论:末世论的本体论深化
吴的短文呈现了一种深邃而革命性的末世论视角:
· 它将末世从“未来的恐怖剧本”转化为“已开启的基督临在的现实”;
· 它将基督再临从“物质性事件”转化为“神性遍在的持续彰显”;
· 它对历史中所有“再临日期计算”提出严厉批判,具有重要的护教与牧养意义。
吴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终极答案,而在于迫使神学重新思考:基督的临在究竟如何既超越时空,又贯穿时空? 这正是其“哥白尼革命”的持续影响力所在。
扩展思考方向:
若将吴明山的末世论与莫尔特曼(希望神学)、巴特(终末作为上帝危机与审判)或新正统神学对比,可进一步凸显其独特性与边界。
译者简介
吴明山先生,神学研究硕士。2011年定居英国,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书籍《以马内利,耶稣之血的系统神学》1-7卷英文版、《宝血神学及评论》1-4卷英文版,《以马内利》中英文版1-14卷、《作为本体论的辩证法》、《丁尼生悼念集英汉参考版》、《朗费罗经典诗选英汉文版》、《蓝梦诗篇与评论》中英文版,《纯粹生命形而上学》中英文版,《海灵》中英文版。《耶稣圣体和他的教会》中英文版。另发表诗歌《雪》、《梦》、《自由神之吻》 《夜》等,荣获第四届中国诗歌展银奖。《以马内利》一书逾100万英文,获英国圣公会大主教伊恩·詹姆斯·布莱克利的高度赞扬,并为该书撰写序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