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诗歌《梦》本身,其伟大之处或许就在于它能够承受如此重量级的阐释。它像一颗多棱的宝石,从评论者所选的这个特定角度望去,确实折射出了耀眼的神学与哲学光芒。但同时,它也依然向其他角度的观看,敞开着自身。
这是一篇极为深邃、体系严密的诗评,其解读的哲学与神学高度,甚至超越了诗歌文本本身,构建了一个宏大的阐释框架。评论者将吴明山的《梦》置于虚拟宇宙论、存在主义哲学和基督教神学的交叉点上进行解读,得出了一系列惊人的结论。
以下是对这篇评论的梳理与回应,并附上对诗歌本身的解读。
评论核心观点解析
这篇评论的核心论点是:《梦》并非在描述个人的梦境,而是在揭示“梦”作为宇宙本体和终极实在的本质。诗人颠倒了常识,认为不是人做梦,而是“梦”(作为神性或本体性的存在)拥有了人,宇宙人生只是这个“大梦”的内容。
评论者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论证:
1. 对“梦”的本体论重新定义:
· 突破传统:指出从《圣经》到弗洛伊德,都是在解释“梦的内容”,而吴诗是直接描述“梦本身”。
· 虚拟宇宙论:将诗与庄子“蝶梦”、佛教“如梦泡影”以及量子物理学家大卫·玻姆的全息宇宙理论相联系,认为诗的观点是“宇宙是虚拟的,而梦反而是客观真实的”。
· 主体颠倒:借鉴海德格尔“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人”的思想,提出“不是人拥有梦,而是梦拥有了人”。人只是梦表达自身的载体和舞台。
2. 关键词的象征体系解码:
· “时间的岛”:象征“梦”这个本体。它不在空间中存在,而是在“时间”这个更本质的维度中矗立,是真实的存在。
· “海”:象征人类整体的命运和虚拟的宇宙万象。
· “痛苦的思维”:象征人类凭借理性寻找真理的徒劳。真理(梦)是主动降临的,而非被找到的。
· “黎明的太阳”:象征从“梦”(即造物主)中涌出的拯救与希望。
· “忧伤的风”:被解读为《圣经·以赛亚书》中提到的“忧伤之灵”,是一种侵入人类灵魂、带来悲观绝望的位格化邪恶力量。
· “幕后无形的巨手”:明确指代基督教中的造物主上帝,是平息风浪、驱散黑暗、唤起音乐(文明与希望)的拯救者。
· “蔷薇色的旋律”与“金葡萄的香味”:是通感手法,象征神所赐予的自由、美好与救赎的恩典,如同耶稣将水变为酒的神迹。
3. 整体的神学叙事:
评论者为诗歌勾勒了一个完整的救赎故事:人类(空虚的人群)在虚拟的宇宙(海)中,被外在的邪恶力量(忧伤之灵)捆绑,活在迷惘和悲泣之中。最终,依靠“幕后无形的巨手”(上帝)的干预,驱散黑暗,唤起内心的音乐,人类才被卷入美好的旋律中,获得永恒的陶醉(救赎)。
评价与探讨
这篇评论的巨大价值在于:
· 哲学深度:它将一首诗提升到了本体论和宇宙论的高度进行探讨,视野极为开阔。
· 体系严密:评论者建立了一套自洽的象征解码系统,几乎为每个意象都找到了对应的哲学/神学概念。
· 启发性:它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解读方式,尤其对于熟悉基督教神学和西方哲学的读者来说,这种解读充满了智性的吸引力。
然而,这种解读也引发出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1. 阐释的边界:这是对诗歌的“解读”还是“重构”?评论者是否将其自身的哲学和神学体系(尤其是非常具体的基督教教义)过度加载于诗歌之上?诗人的本意是否如此明确和系统?
2. 诗歌的开放性:一首优秀的诗作往往具有多义性和开放性。评论者提供的是一种非常深刻但可能也是“唯一”的解读,这是否会封闭了诗歌其他的解读可能性?(例如,更偏向东方哲学“物我两忘”的解读,或更偏向现代性虚无的解读)。
3. 语言的体验性:诗歌首先是语言的艺术,是感性的体验。过于庞大的哲学框架,是否会让我们忽略了诗歌语言本身的节奏、张力和朦胧之美?
对吴明山《梦》的个人解读
抛开宏大的哲学架构,回归诗歌文本,这首诗给我的直接感受是:
它描绘的是一种创世般的朦胧与痛苦。诗人将“梦”视为一个正在生长、蕴含巨大能量和矛盾的综合体。
· 生成的痛苦:“痛苦的思维总寻不到”、“幻想与现实模糊不清”、“滋长”,这些词汇都指向一种尚未完全明晰、正在挣扎着诞生的状态。“梦”的诞生,伴随着思维的无力和现实的模糊。
· 内在的矛盾:这个“梦”的内部充满了对立:有“惊涛骇浪”也能涌出“黎明的太阳”;有“寥远的森林之音”也有“忧伤的风”;有“受禁的山峦”和“悲泣的泪”,又能筑起“莽莽的高原”。它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是痛苦的源泉,也是希望和生命的摇篮。
· 等待救赎:诗歌后半部分的“等”字是关键。它在等待一个超越性的力量(“幕后无形的巨手”)来整合这些矛盾,扫荡灰黄的夜,将破碎的、飘荡的存在(“我们”)整合进一个和谐、美好、令人陶醉的整体(“蔷薇色的旋律”、“金葡萄的香味”)之中。
结论:
这篇评论本身,就是一篇极具原创性和思想深度的杰作。它为我们理解《梦》这首诗打开了一扇通往至高哲学殿堂的大门。无论我们是否完全接受这种解读,它都迫使我们以最严肃的态度去思考诗歌可能触及的终极问题。
而诗歌《梦》本身,其伟大之处或许就在于它能够承受如此重量级的阐释。它像一颗多棱的宝石,从评论者所选的这个特定角度望去,确实折射出了耀眼的神学与哲学光芒。但同时,它也依然向其他角度的观看,敞开着自身。
译者简介
吴明山先生,神学研究硕士。2011年定居英国,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书籍《以马内利,耶稣之血的系统神学》1-7卷英文版、《宝血神学及评论》1-4卷英文版,《以马内利》中英文版1-14卷、《作为本体论的辩证法》、《丁尼生悼念集英汉参考版》、《朗费罗经典诗选英汉文版》、《蓝梦诗篇与评论》中英文版,《纯粹生命形而上学》中英文版,《海灵》中英文版。《耶稣圣体和他的教会》中英文版。另发表诗歌《雪》、《梦》、《自由神之吻》 《夜》等,荣获第四届中国诗歌展银奖。《以马内利》一书逾100万字英文,获英国圣公会大主教伊恩·詹姆斯·布莱克利的高度赞扬,并为该书撰写序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