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的结尾段落大胆、优雅,充满使命感。它提供: • 恭敬地肯定孔子是一位真诚的真理寻求者 • 明确宣告基督是“礼”的应验,是真正的敬拜对象 • 强烈呼吁中华文明恢复其失去的中心——不是通过西化,而是通过回归对基督内位格上帝的真正敬畏 吴并没有丢弃中国遗产,而是救赎了它。在他的愿景中,孔子不是被取消的,而是待完成的。
圣经儒家礼观
吴明山
吴明山先生的卓越的论文《从圣经看儒家之礼》深刻阐述了中西文化本源的一致性,以下是对此文的详细评论,由译者从英文原文译出。
引言
(1)核心理念
吴的说法:
“礼”最初指的是针对神灵的祭祀。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演变成一种道德、社会和政治秩序体系,是中华文明的基础。
圣经注释:
将礼等同于对神的牺牲和敬畏,反映了圣经对敬拜作为人类生活中心的肯定:
“要敬拜耶和华你的神,只事奉他。”(马太福音 4:10)
正如礼曾经规范对天堂或灵体的祭品一样,圣经崇拜也涉及植根于上帝自我启示的规定仪式,例如利未记中描述的祭品。这表明,中国古代的仪式可能在扭曲之前就保存了原始神圣崇拜的片段。
此外,将“礼”转变为行为准则反映了圣经律法如何发展出社会维度,如摩西律法所示,其中敬拜和道德交织在一起(例如,十诫:出埃及记 20 章)。
然而,与儒家将“礼”提升为准形而上学的绝对(“礼是天地的秩序”)不同,《圣经》清楚地区分了造物主和受造物的秩序。虽然“礼”成为神圣秩序的替身,但圣经的启示以一位超越并掌管仪式和伦理的人格上帝为中心:
“太初,上帝创造了天地。”(创世记 1:1)
“上帝不是无序的上帝,而是和平的上帝。“(哥林多前书 14:33)
儒家将“礼”提升为一种几乎神圣的形而上学原则,反映了对神圣秩序的渴望,但没有像耶和华这样个人的、自我启示的上帝的清晰度。
(2)偏差
吴的说法:
“礼”变得越来越形式主义,脱离了其精神根源。最初的敬拜变成了一种社会控制系统——没有真正敬拜的仪式。
圣经注释:
这反映了圣经对空洞仪式主义的批判,旧约和新约都谈到了这一点:
“这些人用嘴唇尊崇我,他们的心却远离我。他们拜我是徒劳的;他们的教义只是人类的规则。
——以赛亚书29:13(引自马太福音15:8-9)
正如“礼”成为没有关系的仪式主义一样,以色列也陷入了没有心灵奉献的外在宗教。天主一贯的先知性警告是反对脱离对天主的认识的宗教形式(参见阿摩司书 5:21-24;弥迦书6:6-8)。
儒家思想向礼仪宗教(“礼教”)的演变表明,当宗教与永生的上帝脱节时,如何成为政治或文化控制的工具——这一点也体现在耶稣与法利赛人的对抗中,法利赛人将上帝的律法变成了沉重的传统(马太福音 23 章)。
这种对“礼”的歪曲与罗马书 1:25 相似,其中人类“将上帝的真理换成谎言,敬拜和事奉受造之物,而不是造物主”。
(3)故障
吴的说法:
在后来的朝代下,儒家礼被国家吸收。康有为的儒教(孔教)最终用孔子代替了上帝,将偶像崇拜正式化。
圣经注释:
这个阶段标志着圣经一再谴责的宗教——即对人的神化。在圣经中,用人的形象代替上帝是偶像崇拜的缩影:
“他们用不朽之神的荣耀换取了看起来像凡人的形象......”(罗马书 1:23)
“除了我之外,你们没有别的神。“(出埃及记 20:3)
孔子被转变为崇拜的对象,揭示了人类传统如何篡夺神权。圣经同样警告说,当领袖被偶像化时,宗教制度就会败坏:
“因为他们喜爱从人而来的荣耀,胜过喜爱从神而来的荣耀。”(约翰福音 12:43)
这种批评还强调,真正的敬拜必须以一位个人的、超验的上帝为中心,而不是抽象的原则或受人尊敬的祖先。
(4)分析
吴的说法:
“礼教”的失败不是“礼”本身的失败,也不是孔子的失败,而是那些将“礼”与其真正对象:人格神 (天) 割裂开来的人。
圣经注释:
吴明智地区分了孔子的核心精神直觉和后来强加的宗教扭曲。同样,圣经经常区分上帝所启示的真理和人类对这一真理的扭曲:
“他们对上帝有热心,但不是根据知识。”(罗马书 10:2)
正如没有人格上帝的 lǐ 变得空洞一样,没有上帝的道德变成了相对主义或压迫。法利赛人的律法主义、撒都该人的政治宗教和罗马的皇帝崇拜——都反映了当敬拜失去其应有的对象时会发生什么。
在圣经神学中,仪式和关系必须保持统一。牺牲指向与神和好(最终在基督里实现),真正的秩序来自神的同在,而不是来自社会工程。
吴的分析正确地为圣经对儒家的《礼》的重新解释铺平了道路——它指向基督这个人的实现,基督既体现又重新定义了祭祀仪式、道德法则和神与人的关系。
关键相似之处摘要:
儒家观念 圣经平行圣经应验
“礼”作为祭祀敬拜 利未祭 耶稣作为最后的祭物(希伯来书 10:10)
“礼”作为秩序和等级制度 道德法和神圣正义 基督作为真正的君王和立法者
失去敬拜对象 偶像崇拜和仪式 用灵和真理敬拜(约翰福音 4:24)
神化孔子 人造宗教 基督是上帝的真实形象(歌罗西书 1:15)
第2-3节:旧约和新约中的位格神
2. 旧约中的位格神
吴的说法:
以色列的神,被启示为“我是”,是一个自我存在的、位格的存在——与抽象的形而上学原则完全不同。这种神圣的人格为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概念提供了实质内容。
神学见解:“自有”(我是)和神圣的位格
在出埃及记 3:14 中,当上帝给自己起名“我是”(希伯来语:Ehyeh Asher Ehyeh)时,他是在宣告绝对的自我存在、自给自足和永恒的同在。这与许多古代宗教中的非位格宇宙力量形成鲜明对比。
吴正确地提请注意这一启示核心的位格“我”。这不仅仅是上帝的存在——而是他作为个人而存在,而不是什么东西。
“这是我的名字,直到永远,你们世世代代都称呼我。”
——出埃及记3:15
在圣经思想中,这将上帝与命运(命)、自然或抽象的天(天)区分开来。上帝不是一种非个人力量,而是一个位格的、关系的存在。
中国思想的桥梁:天作为位格
吴挑衅性地问道:如果中国古代对“天”的直觉真的是对耶和华的隐蔽瞥见呢?
这与保罗在火星山的演讲相呼应:
“你们所崇拜的,我向你们宣告。”
(使徒行传17:23)
孔子确实用个人的、几乎是道德的术语来谈论天(天)(例如,“天生了我里面的美德”)。吴的建议是,这种语言的背后是对一位真正的、个人的造物主的模糊认识——罗马书 1:19 所说的普遍启示。
3. 新约中的位格神
吴的说法:
旧约的“自有”(我是)在新约的圣言——耶稣基督——中得到了充分的启示。位格的神带着肉身住在我们中间。
神学精确性:约翰福音 1 章和上帝的本质
吴将逻各斯(λόγος)解释为不仅是一种理性原则(希腊哲学),而且是一个人——永恒的、创造性的和神圣的位格。
“太初有道......道就是神。(约翰福音 1:1)
他提出了几个植根于希腊语语法和圣经神学的有用观点:
• 圣言是个人的(不是抽象的力量)。
• 圣言与神有关系(pros ton theon)——表示亲密、充满活力的团契。
• 圣言具有神圣的性质(没有冠词的 theos)——是真正的上帝。
这是扎实的圣经注释,显示了吴氏将圣经语言、儒家类别和哲学洞察力结合起来的技巧。
基督作为位格的天
吴现在根据道成肉身的圣道(圣言)——耶稣重新解释了中国古代的“天”:
“他先于万物,万物在他里面都在一起。”
——歌罗西书 1:17
这揭示了耶稣不是众多人中的一个神圣人物,而是所有现实的源头、中心和维持者——个人的、永恒的、未受造的。
通过将耶稣与旧约的“我是”(参见约翰福音 8:58)联系起来,吴表明儒家思想中寻求的位格天在基督身上得到了实现——不是在形而上学的思辨中,而是在道成肉身中。
教义综合
吴将基督总结为:
• 位格——不是宇宙原则,而是关系存在
• 原始 - 在创建之前就已存在
• 永恒——不变和永恒
• 独一无二——与所有受造物不同
• 生活——所有生命的源泉
• 无所不能 – 全能的造物主
• 无所不在——超然和内在
• 无所不知——完全了解
• 无形——不受物质限制
这与尼西亚基督论和经典基督教教义非常兼容。它还为中国传统形而上学中对善良、关系和公正的存在基础(本体)的哲学渴望提供了深刻的答案。
总结:
儒家思想在基督里的应验
天是天堂,耶和华(我是)是位格的、自我存在的神
“天命”(天命)在基督里的神圣权柄(太28:18)
天上的仪式秩序 耶和华下的关系之约
“未知的天”基督作为逻各斯,完全显现(约翰福音 1:14)
道德修养通过基督的内在转变(林后5:17)
第 2 和第 3 节的结论:
吴氏在这里的论点大胆但令人信服:中国古代人寻求“天”作为道德权威并非完全错误。他们的错误在于他们有形式,但没有位格。
在基督里,个人的天变得可见。不是一个伦理体系,不是一个仪式结构,而是一位永生的上帝,他会说话、启示和拯救。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
(约翰福音1:14)
第二节:天人关系
1.天与人之间的桥梁
主要论文:
吴认为,礼——在圣经中被理解为对位格上帝的敬拜——是人类与天堂,即与上帝建立正确关系的真正媒介。这种关系就是《圣经》所说的正义,在吴氏看来,孔子模糊地抓住了这一点,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焦点变得扭曲。
神学解释:礼作为敬拜,而不是形式
吴将“礼”重新定义为不仅仅是礼仪或社会等级制度,而是神圣的、圣约的崇拜。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礼不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交礼仪,而是指专门针对人格上帝的神圣崇拜仪式。”
这是哥白尼的神学举动:儒家伦理学的轴心只有通过适当的垂直对齐,才能从垂直(天对人)转向水平(人对人)。
用圣经的话来说,这就是公义(δικαιοσύνη)——不仅仅是道德上的正直,而是在神面前的正确立场,这体现在与他人的公义关系上。
圣经整合:亚伯拉罕与公义
通过引用罗马书 4:3 和创世记 15:6,吴强化了一个强有力的神学观点:
“亚伯拉罕信了神,这被认为是他的义。”
这种对个人“我是”的信仰必须通过敬拜(“礼”)来表达自己。没有体现的敬畏,信心就会变得空洞。正如承认某人为王意味着跪在他们面前一样,承认上帝是自有自有者意味着献上礼——牺牲的、虔诚的敬拜。
这不是律法主义——这是信心的可见。吴将此与儒家的见解深深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将其植根于基督教因信称义的教义。
儒家伦理的桥梁:“礼”→"仁”
吴建构系统框架:
吴巧妙地论证说,没有“礼”就无法获得"仁”,就像没有对真神的崇拜就无法存在圣经伦理一样。
“礼是天下归任的前提和基础。”
这与耶稣自己对律法的总结相呼应:
“爱耶和华你的神......爱人如己。所有的律法和先知都依赖于这两条诫命。(马太福音 22:37-40)
哲学和伦理影响:
儒家见解:
孔子的公式“降己归任”将内在的纪律和仪式虔诚置于伦理的中心。吴正确地指出,这与圣经中对示玛的顺服(申命记 6:4-5)——用整个人爱上帝。
圣经更正:
吴氏批评儒家的轨迹,即失去了“礼”的客体——即位格神——并用文化或政治仪式取而代之。
他的呼召是恢复“礼”,而不是作为文化表演,而是恢复对基督作为真正的天(位格天)和”我是”(耶和华)的真诚的、圣约的敬拜。
结论:夺回“礼”作为神圣的崇拜
吴并不是在拒绝儒家思想。相反,他重新找回了它的核心——对天的仪式崇敬——并将其锚定在圣经的启示中。只有当“礼”成为以基督为中心的敬拜时,它才能成为任和社会和谐的真正基础。
本节设定了一个重要的神学基础:
• 正确的敬拜(“礼”)→与神的正确关系(公义)
• 与上帝的正确关系→与人的正确关系(仁)
• 因此,神学塑造伦理,敬拜塑造社会。
第二.节 敬拜的对象
A. 孔子的天与礼(礼)的认识
核心洞察:
吴表明,孔子并没有将天视为一种非人格的力量,而是一个个人的、无所不在的、无所不知的存在,他可以通过“礼”来崇拜。对孔子来说,“礼”不是死的仪式或社会形式——它是深刻的关系和虔诚的。
“牺牲,仿佛在场......如果我不亲自参与......就好像根本没有牺牲一样。(《论语3》)
这意味着:
• 主观真诚至关重要:没有个人在场或参与的牺牲是无效的。
• 假设神圣的客观存在:“灵性”(或天)被视为真实存在。
吴的解释表明,孔子拥有所谓的“自然神学”——一种在没有特殊启示的情况下掌握神性的人格。但这种把握是不完整的,需要通过基督来实现。
B. 耶稣基督应验了敬拜的对象
(1)被杀的羔羊:祭祀和敬拜的核心
关键主张:
耶稣基督,“上帝的羔羊”,是所有仪式、祭祀和敬拜的真正对象和应验——无论是在以色列传统还是儒家的愿景中。圣经中的每一个牺牲行为都指向他。
吴连接:
• 旧约的祭祀制度(从亚当到以利亚)
• 与血赎有关的神迹能力(民数记 16,25)
• 替代的必要性——罪不能消失,但必须转移
• 献给基督的宇宙牺牲
“法律只是即将到来的美好事物的影子,而不是现实本身。“(希伯来书 10:1)
这种见解与希伯来书的神学相呼应:整个利未人系统都是预表的,期待基督。
神学亮点:
• 罪不是简单地被神圣的命令“抹去”的。它需要赎罪——这是另一个人承担的代价。
• 耶稣的替代性死亡既满足了犹太人的牺牲,也满足了儒家对连接天堂和人类的有效李的渴望。
• 大卫的罪(通奸、谋杀)不是单靠悔恨而得洁净的,而是靠基督追溯性地承担他的罪孽,因为羔羊是永恒的,不受时间的束缚(来10:12)。
“被杀的羔羊是永恒的逻各斯......真正的个人天堂。
吴的神学架构展示了基督作为永恒的逻各斯(道,话语)如何同时体现:
• 儒家崇拜的对象(天)
• 希伯来祭(赎罪)背后的实质内容
• 连接时间、历史和人格的永恒存在
(2) 圣体圣事:基督徒的敬拜应验了“礼”。
吴现在从祭祀转向仪式,将圣体圣事视为基督教对神圣李的表达——一种个人与上帝相遇的圣事。
关键论点:
只有从以神为中心的角度来理解,圣体圣事才能被视为真正的和最终的“礼”——对位格上帝的完美牺牲崇敬行为。吴批判了基督教对圣体圣事的主要神学立场:
吴氏的批评
变质说:罗马天主教 面包和酒成为基督实际的身体和血 过于机械化;风险是模糊了关系/牺牲意义
同在说: 路德宗基督的身体和血与元素“共存”更近,但仍然更多地依赖形而上学而不是关系现实
属灵临在说: 改革宗信徒在属灵上真正领受基督,强调信心。
纪念说: 福音派圣餐是象征性的纪念 缺乏真实存在和神圣与个人相遇的分量。
吴巧妙地提出,所有这些观点都遗漏了一些关键的东西:上帝自己的牺牲身份。
“人格上帝的本质不是专制统治,而是牺牲、给予和受苦。”
这揭示了吴氏崇高的基督论和深刻的圣体神学。他不认为圣体圣事是教义的战场,而是“礼”的心,由舍己的“我是”所实现。这使得耶稣自己既是献祭者又是献祭者——既是大祭司又是羔羊。
结论性神学反思
吴在这一节中的贡献是非凡且原创的。他建造了一座桥梁:
• 高举儒家类别,如“礼”、“仁”
• 通过基督的位格和工作实现它们
• 恢复仪式,使其具有深深的神圣性、牺牲性和关系性,而不仅仅是象征性的
• 确认耶稣既是逻各斯(永恒的天)又是羔羊(赎罪之桥)
通过这样做,吴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综合:
• 希伯来祭祀神学
• 基督教基督论和圣体神学
• 中国礼和形而上学伦理
在他手中,“礼”不仅成为儒家的美德,而且成为真正崇拜的全球范畴——在上帝的羔羊中得到应验。
最后一段。它以一种深刻且神学上大胆的方式将论点带入了圆满的循环。以下是对结束部分的评论:
“礼为福音做准备:孔子与基督”
1. “礼”和一般启示
吴以一个神学上有趣的问题开场:
“礼是普遍启示的产物,还是合理化原始前周(闪米特)信仰的结果,还有待观察......”
这引发了对中国早期文明中仪式崇拜(“礼”)起源的神学反思:
• “礼”是人类通过自然理性和良知(作为一般启示的一部分)掌握的东西吗?
• 还是原始一神论信仰的堕落回声,可能与闪米特传统有关?
无论哪种方式,吴都认为“礼”本身是不够的。它是有意义的,但并不完整——就像一个影子指向更伟大的事物。
那个“更大的东西”就是道成肉身的罗格思(道),耶稣基督:
“直到道成肉身的圣道,耶稣基督,启示父生命的丰满......”
这肯定了约翰福音 1:18:
“没有人见过神,只有独生子,他自己就是神......让他为人所知。
只有通过基督,人类才能从敬畏走向救赎,从“礼”走向“罗格思”(道,话语)。
2,孔子的道德伟大——和局限性
吴将孔子称为具有罕见精神远见的人:
“他清楚地认识到与这位位格上帝建立正确关系的无与伦比的重要性——通过礼表达出来。”
尽管孔子从未认识过基督,但他直觉地掌握了真正崇拜的关系中心:人类必须生活在与位格天的正确关系中。
“他一生都致力于恢复礼。”
这是对孔子的慷慨、尊重的描绘——不是作为基督的宗教对手,而是作为一个摸索着走向光明的道德改革者(参见使徒行传 17:27)。这也呼应了希伯来书中的观点,即前基督教时期的人物凭着信心生活,却没有看到信心的完全实现(来11:13)。
3.中国历史的悲剧
吴随后做出了一个尖锐但发人深省的判断:
“中国历史的悲剧方向,恰恰在于它对真正个人的天——耶稣基督的无知和不敬。”
这反映了他深刻的以基督为中心的信念:所有历史——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最终都必须回应基督。
正如以色列人背离了先知一样,在吴看来,中国也背离了“礼”和它本应事奉的上帝的深层含义。
4.通过崇拜孔子来背叛孔子
这是文章中最大胆的一句话:
“儒家思想的历史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尊孔子,背叛孔子的过程。”
吴在这里翻转了文化叙事:
• 现代儒家思想可能在表面上尊崇孔子,但已经放弃了他的核心使命:恢复“礼”作为对“天”的敬畏。
• 吴认为,如果孔子能活着遇到基督,他会欢迎福音。
这种修辞举动邀请读者重新思考儒家思想的真实轨迹:不是走向民族主义、形式主义或祖先崇拜,而是走向通过基督与“天”的个人相遇。
5.最后呼吁:“回归礼”是回归基督
“他仍然会坚持推广......“归礼”——不仅仅是为了实现仁的世俗理想......但。。。与人格上帝的思想和心灵保持一致。
吴对“礼”提供了救赎的理解:
• 这不仅仅是社会和任,
• 而是对位格神的祭祀崇拜,
• 最终在基督里显现。
这是非常有使命感的:吴呼吁的不是拒绝中国传统,而是在耶稣里改变和实现它。
6.术语澄清
脚注:澄清了吴的神学词汇:
“'天'、'神'和'主'......是可以互换的。
这很重要,因为它:
• 将他的用法建立在一神论的连续性之上
• 在文化和术语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 申明“天”背后的个人造物主是圣经中启示的同一位主
最后的反思:文明之间的桥梁
最后一段肯定了吴的中心论点:
儒家“礼”是真诚地尝试在“天”面前正确地生活——但它缺乏只有道成肉身的逻各思才能带来的人格和力量。
吴在耶稣基督里看到了以下成就:
• 以色列的祭祀制度,
• 儒家的礼仪秩序,
• 以及人类普遍渴望与神和解。
通过基督,“礼”不仅成为仪式,而且成为救赎的共融。
吴明山论文的最后一段。这个结论将贯穿整部作品的神学、哲学和文化主题完美地联系在一起。以下是对最后一段的评论。
《“礼”成:从孔子到基督》
1.一般启示录与前周一神论
“礼是普遍启示的产物,还是合理化原始前周(闪米特)信仰的结果,还有待观察......”
吴以一个深思熟虑的神学推测开场:
• 一般启示是指天主在自然、良心和理性上的自我揭示——所有人都可以感知到的,无论时间或地点如何(参阅罗马书 1:19-20)。
• “前周闪米特信仰”可能指的是早期中国或近东民族中假设的原始一神论,这种一神论可能已经渗透到中国的仪式结构中。
这将礼(礼仪礼仪)描述为可能植根于与神联系的普遍渴望,但离开基督仍然是不完整的。
吴申明,只有通过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圣道——才能完全揭示上帝的心意和旨意。这让人想起约翰福音 1:14,18 和希伯来书 1:1-3。礼和古代的仪式可能起到了影子或期待的作用,但实质是基督。
2,孔子的伟大与局限
“尽管他不认识道成肉身的神......他清楚地认识到......与这位位格的上帝建立正确的关系——通过礼表达出来。
这是对孔子的尊重和神学上细致入微的欣赏:
• 他正确地认识到,人类的繁荣需要与个人天(位格天)的正确关系。
• 他试图通过“礼”恢复这种关系,在吴氏的解读中,这不仅仅是社会秩序,而是神圣的仪式。
然而,吴承认孔子不认识基督,因此无法实现“礼”的目的。他的伟大在于他寻找的方向,而不是他的解决方案的最终性。
这与保罗在使徒行传 17:23 中对雅典人的讲话产生了共鸣:
“所以,你们所崇拜的,是未知的,我向你们宣告......”
3.中国历史的悲剧
“中国历史的悲剧方向,恰恰在于它对真正个人的天——耶稣基督的无知和不敬。”
在这里,吴对中国文化史进行了神学批判:
•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文明远离了孔子所追求的有神论中心。
• “礼”变成了一种没有实质的形式,一种脱离了它本应尊崇的位格天的仪式。
吴将这种背离命名为:悲剧,而不仅仅是错误。他的悲伤不是文化上的排斥,而是对救赎康复的深切渴望。
4.儒家思想:尊重但背叛孔子
“儒家思想的历史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尊孔子,背叛孔子的过程。”
这也许是该段落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句话。吴认为:
• 孔子的追随者保留了他的名字,但是
• 放弃了他的使命——带领人们回到与天的虔诚关系。
这句话与耶稣批评法利赛人的方式相似:
“你建造先知的坟墓,装饰纪念碑......你们却是那些谋杀先知的人的儿女。(马太福音 23:29-31)
言下之意:没有属灵忠诚的仪式忠诚就是背叛。
5.如果孔子今天还活着......
“他无疑会斥责他的追随者......”
吴将孔子想象成一个预言人物,他会:
• 召唤他的追随者回到“礼”的最初精神,
• 不仅仅是为仁(仁慈、社会和谐),
• 而是要与神个人的旨意和心意保持一致。
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修辞举措。吴将孔子重新塑造成不是基督的竞争对手,而是作为先驱——一个现在将在他长期寻求的道成肉身的“天”面前鞠躬的人。
这让人想起耶稣的话:
“亚伯拉罕一想到看到我的日子就欢喜;他看到了,很高兴。(约翰福音 8:56)
6.术语澄清
“天、神、主......是可以互换的。
这篇笔记对于跨文化神学对话至关重要:
• 它显示了吴在连接东西方术语方面的努力。
• 他强调,所有这些名字都指的是同一个神圣的现实:个人的、位格的,有意识的、关系的造物主。
它还有助于消除不熟悉基督教术语的读者的困惑,并肯定中国和基督教思想之间共同的道德和形而上学基础。
最后的反思:救赎的愿景
吴的结尾段落大胆、优雅,充满使命感。它提供:
• 恭敬地肯定孔子是一位真诚的真理寻求者
• 明确宣告基督是“礼”的应验,是真正的敬拜对象
• 强烈呼吁中华文明恢复其失去的中心——不是通过西化,而是通过回归对基督内位格上帝的真正敬畏
吴并没有丢弃中国遗产,而是救赎了它。在他的愿景中,孔子不是被取消的,而是待完成的。
译者简介
吴明山先生,神学研究硕士。2011年定居英国,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书籍《以马内利,耶稣之血的系统神学》1-7卷英文版、《以马内利》中英文版1-14卷、《作为本体论的辩证法》、《丁尼生悼念集英汉参考版》、《朗费罗经典诗选英汉文版》、《蓝梦诗篇与评论》中英文版,《纯粹生命形而上学》中英文版,《海灵》中英文版。《耶稣圣体和他的教会》中英文版。另发表诗歌《雪》、《梦》、《自由神之吻》 《夜》等,荣获第四届中国诗歌展银奖。《以马内利》一书逾100万英文,获英国圣公会大主教伊恩·詹姆斯·布莱克利的高度赞扬,并为该书撰写序言。
上一篇:吴明山:佛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