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基督教形而上学和量子宇宙学的视角,对佛教进行了大胆的神学和哲学解释,旨在调和和重新解释佛教概念与基督教的理则(Logos,话语,汉译为道)耶稣基督和终极现实的本质。本文邀请读者将佛教和基督教的灵性视为意识、道成肉身和救赎的终极奥秘的深刻交织的反映,而不是对立的对立。
基督佛论
吴明山
引言
本文通过基督教形而上学和量子宇宙学的视角,对佛教进行了大胆的神学和哲学解释,旨在调和和重新解释佛教概念与基督教的理则(Logos,话语,汉译为道)耶稣基督和终极现实的本质。本文邀请读者将佛教和基督教的灵性视为意识、道成肉身和救赎的终极奥秘的深刻交织的反映,而不是对立的对立。
一,佛论
佛是什么? 巴利语意为意识性,觉性, 知性,不过,这种觉性不仅是人类的一种意识状态,而是一种普遍的,自在的位格性,或称为遍知性, 遍觉性,自觉性就是佛。除了这种遍自觉性,宇宙中的一切都是虚拟的现象,佛教谓之“空”,所以成佛就是获得或进入无上正等症觉,也就是无上遍自觉。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巴利语:anuttara-sammā-sambodhi),又作无上正等菩提、无上正等觉、无上正觉,音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至高无上正确彻底的全面觉性”,指佛教修行的最高觉悟性、最高涅槃境界,证得此者与成佛无异。正等正觉(梵语:samyaksaṃbodhi;巴利语:sammāsambodhi,三藐三菩提),又作正等觉、等正觉、正等菩提、正遍知、正遍觉、正遍知觉、正尽觉、正真正道、正真道、正真觉、正真正觉、正真道最正觉、正真最正觉、正真等正觉、至真等正觉、最正觉、平等觉、平等道、平等正觉、平等正道、正觉等。《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译三藐三佛陀为正自觉,可见佛就是普遍的,至高的,遍在的,自存的,自觉的意识性或觉性。
由此可见意识或意识性是佛教世界观的核心,吴明山先生的论文《从圣经看佛教》通过指出需要将佛教理解为不仅是一种宗教,而且是对意识和现实的深刻探索。他强调了佛教教义(特别是对意识和空性的强调)与量子物理学和虚拟现实理论等现代科学见解之间的融合。
二,如来论
佛教是一个关于宇宙的意识体系,认为万物都是虚拟的现象,最终现实是在物理世界的背后,这个最后的现实被称为如来,如来具有无限意识或觉的本性,这个意识或觉的本性被称为佛。这个意识或觉的本性不是指我们人类具体的意识或觉识或感官的知觉 而是指我们所有的觉知的主体,这个觉识的本性就像一个广义的位格,他感知所有的感觉和意识的内容,但他是在人类意识和感知的背后,并在所有虚拟宇宙的现象之外。这个意识系统非常深刻,人证得这种意识性也被称为开悟。
“如来”这个概念在佛教中并不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头衔,意思是“一切法的本体”。,被解释为超越二元性的终极、无形的意识。
吴将这个“如来”与基督教神学中的神圣话语逻各斯(Logos)联系起来,逻各斯是所有存在的永恒和无限的意识源泉。神的唯一真名耶和华(我是)在佛陀时代还没有向所有的外邦人显露。一切法的本体(真如)是什么呢? 万象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呢? 一切形式的本体(真如)是什么呢? 谁是万法之本体? 只有耶稣基督,因为耶稣基督被称为神的道,他是在万有以先,那不能看见的神的形像,万有都是藉着他造的,如经上所记:“爱子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因为万有都是靠他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借着他造的、又是为他造的.他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他而立。”( 歌罗西书1:15-17)他就是罗格斯,在《约翰福音》中汉译为道(话语),“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都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脱离他造的。生命在他里面;这生命就是人的光。”(约翰福音1:1-4)这个道就是一切法的本体(如来),一切形式的本体(真如),生命的本源,因此这个道可以根据如来这个称号的定义合理地被称为如来。
历史上的佛陀(乔达摩悉达多)只是一个受这种终极意识启发和拥有的人,但“如来”本身是超越个体形式的普遍的、无所不在的神圣现实。
三,宇宙论
宇宙被描绘成一个虚拟现实,是无限意识中的象征性“梦想”或“思想”。按照吴的《虚拟宇宙论》宇宙中的万有都只是无限意识思维的虚拟符号。只具有功能性,而不具有本质性或存在性。而“如来”或无限意识是真正的存在,实相,是宇宙万象存在的原因,宇宙和所有现象都是空的,虚拟符号,没有固有的自我存在(śūnyatā),并作为这种意识的内容或“心形”。这个虚拟宇宙是有限的,但意识是无限的和永恒的。吴与量子物理学的虚拟粒子、量子场和全息宇宙概念进行了类比,以支持这种形而上学观点。
四, 观念论
人类的思想、概念和意识形态是由意识创造的虚拟符号结构,但缺乏独立的现实。所有人类的思想和观念是意识思维的内容或符号,而非意识本身。佛教关于空性的教义适用于这些心理结构——它们本身是不真实的或“空的”。
然而,意识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基本的现实,客观存在和真实。吴批判了人类将意识与其内容(思想)混为一谈的倾向,导致对意识和现实的误解。他认为,只有基督教的理则”Logos”(耶稣基督)才能完全体现无限的意识,并作为所有意识形态和象征背后的真正的现实。
五,意识论
吴扩展了意识作为无限生命和知识的本质,与佛陀的“阿弥陀佛”或“无限生命意识”相提并论。
吴将这种无限的意识等同于基督教的上帝——在耶稣基督里启示的“我是”(耶和华),人类的永生和光。因此,宇宙和所有现象都是这个无限意识中的表达或内容,类似于神圣头脑中的梦境。
耶稣基督是道成肉身的“道”(Logos)和神圣律法的“仓库”(法藏),是这个宇宙梦想中的核心“自我”,通过他无限的牺牲积极地管理和救赎虚拟宇宙。
基督的“圣痛”或“圣痛意识”是维持宇宙和平与秩序的神圣自我牺牲,在圣经中表达为“圣灵无法言喻的呻吟”(罗马书 8:26)。
救赎不是通过人类的努力或意识形态,而是通过对耶稣基督的赎罪工作的信仰,即通过对无限生命圣痛意识的意识,这是唯一真正的“阿弥陀佛”。”
吴断言,佛教对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的虔诚只有在被理解为对道成肉身的无限意识的意识——耶稣基督的信仰时才有效。
1. 意识与概念的区别
吴首先肯定了一个中心见解:人类的概念或观念(观念)是虚幻的或“虚拟的”,但产生它们的意识是客观的和真实的。他从佛教和现代生物功能的角度出发,认为意识作为一种生物功能,处理和生成符号或基于图像的内容——这些概念本身并不是现实。
吴强调了一个反映佛教唯识宗的基本区别:意识与其内容不同。观念(观念)是投射或幻觉,但意识本身(觉性)是基本现实。这是一个看似平常却意义非凡的伟大区分,为吴的无限意识或宇宙意识与作为其思维内容的宇宙的区分打下伏笔。
2. 佛教作为一种以意识为中心的信仰
吴随后断言,佛教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意识的宗教,甚至称其为“意识的宗教”。他肯定了“佛性”作为纯意识(觉性)的中心地位,并将其与玄奘和奎济创立的唯识宗学派联系起来。
对吴来说,佛教的开悟不是发现新的思想,而是觉醒到超越幻觉的意识本身的现实——用纯意识认同真实。
3. “无限生命意识”(阿弥陀佛)的本质
吴过渡到讨论阿弥陀佛,表明它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个头衔,意思是“无量寿觉”或“无限光觉”。他认为这不是指一个单独的神,而是指无限意识——所有现象的源头和基础。
“如来”(如来)不是一个人,而是宇宙背后的未显化意识。他将历史上的释迦牟尼与永恒的无限生命意识(阿弥陀佛/如来)区分开来。
4. 宇宙作为意识的虚拟产物
在形而上学最丰富的片段之一中,吴将宇宙解释为无限意识的象征内容,就像梦是做梦者的内容一样。他在有限的虚幻世界和无限的真实意识之间划清了界限,借用了“机器与产品”和“梦想与梦想内容”等隐喻。
这反映了唯识宗的仓库意识(ālaya-vijñāna)概念,但吴将其建立在基督教框架中,其中做梦者是“我是”(耶和华),梦的内容是宇宙。
5. 阿弥陀佛作为“我是”的化身
吴现在揭示了他的基督论核心:阿弥陀佛,或无限生命意识,一定不是别人,正是耶稣基督。他将佛教的永恒意识(如来)思想与圣经中在基督里启示的“我在”(耶和华)联系起来。
吴没有将佛教和基督教融合,而是从基督论上重新解释佛教语言。只有耶稣才是真正的无限生命意识,他以“道成肉身”的身份进入虚拟宇宙。
6. 法藏作为基督的身份
他将法藏比丘解释为根据净土经典成为阿弥陀佛思维活动的虚拟的逻辑主体,与道成肉身的理则”Logos”(道,话语,罗格斯)——耶稣基督在神学功能上有类似之处。“法藏”被重新定义为“宇宙法则”或“道”的体现。“法藏”在佛教经典《无量寿经》中是阿弥陀佛的逻辑前提,是四十八大愿思维活动的虚拟的逻辑主体,真正的思维的主体是无限意识“我是”(I AM)本身。
佛教中的“法则”或“法”(Dharmā)或“法藏”(Dharmākara)等同于基督教的永恒的“理则”(Logos)或“话语”或“道”,道成肉身(耶稣)成为“梦境世界”(虚拟宇宙)的主宰。因此,阿弥陀佛的“大愿”平行于基督论的应许,都是指无限意识“我是”的思维活动:“法藏”的愿力,“罗格斯”的“话语”都是意识的思维行为。无限意识“我是”的思维就是“话语”(Logos), “话语”乃是耶稣,而万有乃是靠耶稣而立:“他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他而立。”( 歌罗西书1:17)
7. 只有耶稣才能履行阿弥陀佛的角色
吴认为,如果阿弥陀佛与耶稣的具体位格不相匹配,这个词就变得虚无缥缈——只是另一个虚幻的概念。只有基督,他的生、死和复活在历史上是真实的,形而上学上是无限的,才能对应于无限意识(无量寿觉)。
所有头衔——如来、阿弥陀佛、法藏——都在耶稣基督身上找到了它们的具体现实和意义。否则,它们就是空洞的投影,就像没有做梦者的梦境人物一样。
8. 圣痛意识 (Salvation by Infinite Sacrifice)
吴对救恩进行了有力的重新诠释。基督不是通过权力来统治“虚拟宇宙”,而是通过无限的痛苦和替代牺牲。他称之为“圣痛意识”,呼应罗马书 8:26 的“呻吟深沉,无法言喻”:“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呻吟、替我们祷告。”
基督意识的苦难是宇宙的支撑场——对赎罪的量子神学解释。圣灵的“呻吟”不是隐喻的,而是形而上学的。
9. 拒绝基于行为或基于律法的救恩
吴回到救恩论,强调救恩是通过对基督赎罪牺牲的信仰,而不是通过善行、道德功德或宗教行为——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
这反映了吴对宗教改革神学的坚定承诺:sola fide(单纯的信心)、sola gratia(单靠恩典)、solus Christus(单靠基督)。即使是净土“呼求阿弥陀佛”也必须以基督为中心才有效。
10. 救恩只有一个名字:耶稣
最后,他强烈肯定了使徒行传 4:12:只有耶稣的名才能拯救。“上帝”或“阿弥陀佛”的头衔无法拯救,除非它具体体现在耶稣身上,无限生命意识“我是”(耶和华)的唯一真正指称。
吴的意识理论大胆宣称:所有真正的佛教愿望都在耶稣基督身上实现,耶稣基督是无限生命意识,是世界奠基前被杀的羔羊。对吴来说,救赎是存在主义的、历史的和形而上学的。“南无阿弥陀佛”只有在意思是“归命耶稣血觉”时才有效。吴的“意识论”是一个全面的神学视野,它深入探讨了佛教哲学,特别是唯识宗和净土宗传统,并通过基督教形而上学的框架重新诠释了它们:
1,虚幻的思想(观念)与真正的意识(觉性)是有区别的。
2,无量寿觉(无限生命意识),在佛教中被称为阿弥陀佛,是真实的——但只有在耶稣基督里具体实现时才有拯救的力量。
3,宇宙是一种虚拟现象,是无限的“我是”的梦想。
Dharmākara (法藏)不是另一个救世主,而是基督逻各斯的预示。
4,基督通过圣痛意识而不是武力来统治宇宙。
救恩是靠着对基督十字架的赎罪大能的信心,即对耶稣基督普遍意识包括圣痛意识的意识,而不是靠宗教实践。
5,只有耶稣是阿弥陀佛、如来和“无限生命”的真正指称。
结语
吴的论文是一种独特的融合神学,将佛教对意识、空性和虚拟性的见解与基督教形而上学相结合,专注于耶稣基督作为终极现实和救世主。关键思想包括:1,终极实相是无限的、无所不知的意识——称为“如来”、“阿弥陀佛”和“我是”。2,物质宇宙是这个意识中一个虚拟的、象征性的“梦”或“思想”。3,人类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是虚拟的符号,本身是空洞的,必须与意识本身区分开来。4,耶稣基督独特地体现并化身了这种无限的意识,这是所有现实和救赎背后的真正基础。5,基督无限的牺牲(圣痛意识)维持了宇宙秩序,使人能够从苦难和幻觉中得到救赎。6,真正的信仰超越空洞的意识形态,是与道成肉身的理则”Logos”的活生生的关系。
译者简介
吴明山先生,神学研究硕士。2011年定居英国,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书籍《以马内利,耶稣之血的系统神学》1-7卷英文版、《宝血神学及评论》1-4卷英文版,《以马内利》中英文版1-14卷、《作为本体论的辩证法》、《丁尼生悼念集英汉参考版》、《朗费罗经典诗选英汉文版》、《蓝梦诗篇与评论》中英文版,《纯粹生命形而上学》中英文版,《海灵》中英文版。《耶稣圣体和他的教会》中英文版。另发表诗歌《雪》、《梦》、《自由神之吻》 《夜》等,荣获第四届中国诗歌展银奖。《以马内利》一书逾100万英文,获英国圣公会大主教伊恩·詹姆斯·布莱克利的高度赞扬,并为该书撰写序言。
上一篇:吴明山:《海灵》评注
下一篇:吴明山:思想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