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园文学

王睿:墨痕深处的回响

王睿:2025-10-11   来源:原创
评论:(0)   阅读:(24)

分享到:
摘要:

墨痕会干,宣纸会黄,但文明的薪火不会熄灭。当我的后代某天也站在砚前,他们一定会明白:有些东西,比时代走得更慢,却比任何潮流都走得更远。这一笔一画间,是一个民族不曾断绝的文脉,是千年文明在每一个中国人手心里的温度。

作品——书法

父亲的书房里,珍藏着一方不起眼的端砚。青黑色的砚身布满细密的石眼,宛如夜空中散落的星子。每逢夜深,父亲总要在砚中研墨,那沉稳的磨墨声成了我童年最熟悉的夜曲。

“磨墨如修行。”父亲常说,“急不得,躁不得,要像时光打磨岁月那样从容。”我却不以为然——在这个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的时代,磨墨写字显得如此不合时宜。

直到高二那个闷热的暑假,接连的考试失利让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某个失眠的深夜,我走进书房,鬼使神差地往砚中注水,拿起那锭父亲珍藏的徽墨。

一圈,两圈......墨锭在砚堂上缓缓转动,墨香渐渐弥漫。起初焦躁的心跳,竟随着这古老的节奏慢慢平复。当墨汁终于在砚中泛起幽光时,我铺开宣纸,提起那支狼毫笔。

笔尖触纸的刹那,时间仿佛倒流。我忽然明白,父亲不是在写字,而是在进行一场与古老文明的对话。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每一笔都承载着千年的重量。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渐行渐远的身影——王羲之的潇洒、颜真卿的刚毅、苏轼的旷达,仿佛都在这墨香中苏醒。

自那夜起,习字成了我的日课。渐渐地,我品出了不同心境下字迹的微妙变化:心浮气躁时,字如风中弱柳;心平气和时,笔下有千钧之力。欧阳询的《九成宫》教我严谨,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让我领略飘逸,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则让我懂得了何为“字如其人”。

高三某个压力山大的夜晚,我临写赵孟頫的《洛神赋》。当笔尖在宣纸上游走时,突然进入了一种奇妙的境界——不是我在写字,而是笔在引领着我,在横竖撇捺间与古人神交。那一刻,所有的焦虑和压力都消散在墨香里。

父亲站在门口,欣慰地笑了:“你现在终于懂了。书法教的不仅是写字,更是做人。要像写楷书一样端正,如行书般懂得变通,有草书的激情,也要有篆书的沉稳。”

如今,每当我面对人生的选择时,总会想起父亲的话。这方古砚,不仅磨出了墨香,更磨去了我的浮躁,磨出了内心的澄明。那些深藏在笔墨间的智慧——关于忍耐,关于坚持,关于在快节奏时代里守护内心的从容——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墨痕会干,宣纸会黄,但文明的薪火不会熄灭。当我的后代某天也站在砚前,他们一定会明白:有些东西,比时代走得更慢,却比任何潮流都走得更远。这一笔一画间,是一个民族不曾断绝的文脉,是千年文明在每一个中国人手心里的温度。

我要赞一下 (0)

文章评论

  

最热评论

意见反馈

请点击我要留言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联系方式

电话:010-56142345    邮箱:wenyitongbao@126.com

中国青少年作家委员会     文艺通宝编委会     北京文易通宝文化传媒中心  北京满堂红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本网站坚持原创,反对任何形式的抄袭和克隆。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京ICP备12030317号-2        本文观点属于作者,如有侵权,证据充分,本网站负责协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