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黄昏,当我穿过那条被岁月磨得温润的青石板老街,总能听到一阵咿咿呀呀的胡琴声,从巷子深处那座老宅里飘出来。那声音,不激昂,不嘹亮,甚至有些苍凉,像一位老者在夕阳下不紧不慢地讲述着陈年旧事。
拉琴的,是住在巷尾的宋爷爷。他总是坐在自家门槛旁的一张竹椅上,身子随着曲调的起伏微微摇晃。他闭着眼,布满老年斑的手指在琴弦上熟练地滑动、按压,另一只手则缓缓地拉着弓。那把胡琴看起来也有些年岁了,琴筒上的蟒皮已显斑驳,琴杆被磨出了深色的包浆。琴音从他指间流淌出来,带着一种独特的沙哑质感。
起初,我并不懂得欣赏这种“老掉牙”的曲调。它不像流行音乐那样有着强烈的节奏和明快的旋律,反而像老城墙上的藤蔓,蜿蜒曲折,带着说不清的愁绪与沧桑。那琴声里,仿佛有梅雨时节连绵的细雨,有秋风扫过枯荷的声响,有深夜更夫渐行渐远的脚步。
时间久了,我渐渐能从这琴音里听出些别的。当曲调变得柔和时,我仿佛看见江南三月的烟雨朦胧,小桥流水;当琴弦震颤出几个急促的音符时,又似有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更多的时候,那是一种历经世事后沉淀下来的平静,如深潭之水,波澜不惊,却深不可测。
老街的邻居们早已习惯了这黄昏的琴音。下棋的老人依旧在楚河汉界间厮杀,玩耍的孩童依旧在巷子里追逐,主妇们依旧在门口择菜闲聊。但若有一天这琴声缺席,整条巷子便会显得空落落的,仿佛失去了灵魂。这琴声,成了老街不可或缺的背景音,是市井生活最生动的注脚。
某个雨后的傍晚,我忍不住走近聆听。宋爷爷奏完一曲,睁开眼,对我笑了笑。我问他在拉什么曲子,他摇摇头:“都是老调子,自己也说不清名字了。拉了一辈子,手指自己记得路数。”他轻抚琴身,“这老伙计陪了我六十多年啦。”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他拉的不仅是曲子,更是他的一生。那些我无法完全理解的旋律里,藏着他的青春、他的爱情、他的悲欢离合。这琴音,是他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也是他与过往岁月重逢的桥梁。
如今,我依然每天路过老街,依然会驻足聆听片刻。在这喧嚣的时代,这质朴的琴音像一股清泉,洗涤着都市的尘埃。它让我懂得,有些美好不需要被所有人理解,它就在那里,为懂得停留的人静静绽放。这咿咿呀呀的胡琴声,或许正是这座老城最真实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