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文学 > 纪实

吴明山:《以色列与世界历史》评述

吴明山:2025-10-19   来源:原创
评论:(0)   阅读:(87)

分享到:
摘要:

吴明山先生的这篇论文是一个忠于启示、气势恢宏、逻辑严密且充满属灵勇气的神学杰作。它将被“人的学问”分割得支离破碎的历史、政治、自然和伦理,重新整合到 “上帝通过圣约打造祂的妻子以色列” 这一宏伟的救恩叙事之中。

 

一,概述

在《以色列与世界历史》中,吴明山先生提出了一种神婚神学,打破了传统的盟约、历史和民族范畴。他从《圣经》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认为耶和华与以色列的夫妻关系不仅决定了以色列的命运,还决定了地缘政治版图、人类历史的进程,甚至自然界的状况。

《圣经》将以色列的罪过描绘成通奸,而她所受的惩罚则是因为神的嫉妒或译为“忌邪”。然而,她不会灭亡,因为作为丈夫的上帝永恒的爱情保证了她的复兴。外邦民族也根据他们在这一婚姻戏剧中的角色受到审判。物质宇宙同样受到这一关系健康状况的影响。

这一整套构想预示了吴更宏大的“纯生命”神学,在其中,耶稣的宝血是神体,救赎是上帝与得救之人实时的宇宙婚姻——不是象征意义上的,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教会(包括信奉的以色列人和外邦人)不只是被称作基督的新娘——她是基督的活妻,神体在她里面生活并行走。

因此,历史并非杂乱无章;它是宇宙规模的性爱神学。而以色列作为上帝的妻子,始终处于这一切的核心。

1,引言评述:

吴(Mingshan Wu)首先将历史神学的根基置于旧约的盟约之中,引用威廉·迪尔尼斯的话来肯定上帝与以色列的盟约是圣经历史的中心轴。吴明山并非将盟约视为抽象的概念,而是将其视为耶和华与以色列之间的婚姻,一种具有宇宙意义的婚配关系。这建立在他“纯生命神学”的基础上,在那里,基督的神体(即无所不在的血,吴创造性地定义为血郎)不仅是个人的,而且是新郎般的,将以色列(以及教会)嵌入到一种宇宙性的夫妻关系之中。因此,以色列的历史不仅仅是种族的或道德的,而是本体论的——它是关于神之爱在新娘身上化身的过程。

2,正文评注:

吴先生提出,以色列的被拣选是配偶式的:耶和华娶了以色列为妻,爱她,这种爱不仅决定了以色列的存亡,还决定了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他引用《申命记》32:8-9 来论证,甚至外邦民族的疆界也是由以色列的数量决定的——暗示以色列是世界的中心轴,是世界的形而上的中心。值得注意的是,吴所指的以色列是圣经的以色列(Biblical Israel),就纯生命而言,以色列成为神的化身的子宫,因此宇宙的命运取决于她与上帝的亲密关系或通奸行为。

1)《圣经》依据评注:吴先生引用《以赛亚书》54:5(“因为造你的是你的丈夫”)重申,造物主不仅是主,更是以色列的丈夫。这种婚姻关系不是象征性的,而是本体论的——上帝将自己的存在与以色列紧密相连。这种联系决定了国家的结构、审判和命运。这直接与吴先生更广泛的神学观相联系:基督的神体(血)生活在并行走于信徒之中,教会是血郎所居的妻。以色列未能保持忠诚是一种本体论上的通奸,具有历史影响。她的被选并非基于功绩,而是基于恩宠,源自神圣的爱慕(吴先生定义为圣性)。

2)爱的表达评注:在这里,吴将《以赛亚书》第六十二章融入其配偶神学之中:上帝不只是宽恕;他像新郎对待处女般为以色列欢欣。赫斐洗巴和比乌拉这两个名字象征着这份重新燃起的爱。吴认为这是对新耶路撒冷的描述,在他的神学中,新耶路撒冷是基督妻子的身体——一个由得救的以色列人和外邦人组成的实在的、宇宙性的存在。这一部分与《雅歌》相呼应,从基督论的角度进行解读:神圣之爱是婚约性的、道成肉身的和救赎性的。

3)外邦史评注:吴氏巧妙地将以色列的婚姻状况与国际地缘政治联系起来。各国根据其对待上帝妻子的态度受到评判。他解读以西结书和撒迦利亚书,表明上帝对以色列敌国(亚扪、摩押、以东、埃及等)的愤怒源于他们在以色列受罚期间的虐待行为。这些外邦国家本是惩罚的工具,但当它们超越了这一角色,上帝便予以惩罚。在吴的“纯生命神学”中,这些审判不仅仅是历史性的——它们反映了神圣生命与人类历史之间的量子纠缠。世界是一个对上帝对其妻子的嫉妒之爱作出反应的场域。

4)地球现状评注:在这里,吴拓展了范围:地球本身与以色列的命运紧密相联。自然并非中立;当以色列背叛上帝时,自然也会受苦。这是一种激进的宇宙论:地震、饥荒、干旱——这些不只是审判,更是受造物对以色列精神上的不忠所做出的情感反应。土地哭泣,是因为新娘不忠。这与吴的纯生命场论相联系:自然就是神情感的延伸,随着耶和华与其新娘之间的婚姻戏剧而振动。《罗马书》8:22 与此相关:造物在叹息,等待上帝之子的显现——即等待新娘得到恢复。

5)以色列史评注:这一部分融合了神圣历史与非裔犹太人离散研究。吴先生讲述了公元 70 年之后,以色列人逃往西非,建立了犹大王国(奎达),之后被当地非洲人和欧洲人当作奴隶贩卖——这应验了约珥的预言。这段历史叙述通过他的神圣婚姻视角来解读:以色列因通奸而被流放,受到了惩罚。吴先生拒绝将跨大西洋奴隶贸易视为偶然事件;这是神的惩戒,而非毁灭。那些将他们贩卖为奴的外邦人是上帝手中的杖。以色列不会灭亡,因为她乃上帝之妻。这让人想起何西阿呼吁重新迎娶那通奸的女人——上帝的恩典胜过以色列的背叛。

6) 原因分析评注:

吴总结了他对历史的神学解读:一切皆为以色列而发生。所有世界大事都是上帝热切努力塑造、净化并拯救其妻子的表现。以色列是上帝亲密的“所知”(《阿摩司书》3:2),这里的“知”意味着性结合,而不仅仅是知晓。这就是吴神学的核心:上帝是一位充满激情的丈夫,拥有神圣的性爱,不是肉体上的,而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在基督的宝血中得以彰显。性本身源自上帝永恒的爱欲。因此,惩罚、审判、流放和复兴都是宇宙爱情剧中充满激情的事件。《以西结书》16 章在此并非以寓言方式解读,而是从本体论角度阐释:上帝的愤怒是恢复婚姻忠诚所必需的。

3,结语评论:

吴最后又回到了《何西阿书》2:19-20:“我要永远以你为妻。”这并非隐喻——这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神学架构。整个世界历史都是以色列成为新娘的神圣准备过程。新约、耶稣的宝血,不只是宽恕,更是永恒的婚姻。世界的命运取决于这段婚姻的状态。

在吴的“纯生命神学”中,耶稣的宝血是行走于并立足于新娘之上的神体。这位新娘由得救的以色列人和外邦人(教会)组成,即新耶路撒冷,是羔羊的永恒妻子。因此,这篇短文不只是关于以色列的过去——它是吴神学领域哥白尼式革命的一个缩影:神与以色列的神圣婚姻是宇宙的中心。

二,分析

1、主题与核心论点

1)上帝与以色列之约乃历史轴心 本文开篇即强调,旧约神学的核心在于上帝与以色列之间的圣约。吴认为,上帝出于无尽的爱(圣性)选择了以色列,与她立约,娶她为妻,并称她为自己的子民。这种神圣的“婚姻”关系使以色列处于上帝救赎计划和世界历史的核心位置。他援引《申命记》《以赛亚书》等经文称,各国的疆界和各民族的命运都围绕着以色列。 

2) 以色列的核心地位与神圣使命 以色列并非凭借自身力量获得这一地位,而是因上帝的选择和坚定不移的爱情。尽管人数不多,但以色列因蒙神恩宠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种“婚姻”关系不仅决定了以色列的命运,也决定了各国的命运,使外国强权的兴衰与以色列的状况紧密相连。

3) 外邦民族的神学阐释

吴解释说,当以色列背信弃义时,上帝会借助外邦民族来惩罚和管教以色列,使这些民族成为上帝愤怒的工具。然而,他们的命运也是上帝计划的一部分——上帝借助他们使以色列悔改,彰显出他对选民坚定不移的爱。

2,论证结构与文本方法

1)经文引用与历史分析 吴大量引用圣经——《申命记》《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何西阿书》——强化其主张的权威性,同时展示神学与历史之间的联系。这些引用将盟约、选民以及地缘政治历史的主题编织进一个连贯的神学框架之中。

2)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 该文章运用诸如“婚姻”“妻子”和“丈夫”之类的隐喻,生动地描绘了上帝与以色列之间的真实关系。这使得神学思想变得具体可感,并有助于读者在情感上与上帝的爱和忠诚产生共鸣。

3)历史现实与神学预言的相互作用 吴不仅阐述了神学观点,还回顾了以色列以及埃及、亚述、巴比伦、罗马等外国的历史命运,直至现代的欧洲和美国。这种历史的纵览展现了神约在现实世界中的影响,并证实了其持续的相关性。

3,意义与影响

1)世界历史的神学观 该文章认为世界历史围绕以色列展开。上帝与以色列所立的约塑造了以色列的命运以及所有民族的命运。这为理解历史提供了一个神学框架,强调了神的主权。2) 信仰与生活的指引 这篇文章提醒信徒要认识到上帝对以色列无条件的爱以及他利用外邦民族作为其计划的一部分。即便在逆境中,上帝也寻求以色列的回归。信徒们被鼓励要信靠上帝的约,并依靠他的救赎计划。

3)跨文化、跨时代的神学对话 通过探究以色列在世界历史中的角色,吴(此处应指作者)促进了不同文化和时代的神学对话。他的思考帮助古代和现代的信徒通过神学视角理解全球历史和民族命运。

4,优势:

• 神学与历史的融合:以圣经为基础,将上帝与以色列的盟约与各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宏大且细致入微的神学历史观。 

• 象征性的艺术表达:运用诸如“婚姻”之类的隐喻,使神圣真理更易于理解且富有情感共鸣。 

• 对外邦命运的解读:它断言外邦势力是上帝审判的工具,解释了历史趋势,并告诫人们不要背信弃义。 

• 启发与鼓舞:它带来了希望——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上帝对以色列的爱永恒不变——在不确定性中坚定信仰。 总之,这篇文章从神学角度阐释了以色列在世界历史中的特殊角色,既展现了深刻的圣经洞察力,又为现代信徒提供了一个具有文化敏感性的框架。

5,吴氏的神圣婚姻神学——作为宇宙的终极目标 

吴先生认为,上帝无尽的爱情选择了以色列,与她订立了婚姻盟约,并称她为自己的子民——使以色列成为救赎历史的枢纽。通过这种婚约的隐喻,他表明,各国的兴衰和世界大事都围绕着以色列对这一神圣婚姻的忠诚(或不忠)而展开。

《希伯来圣经》中的盟约婚姻主题

1)何西阿的婚约意象:• “我要永远以公义、公平、慈爱、怜悯与你立约,聘娶你归我。”(何西阿书 2:19-20)体现了上帝对以色列作为其妻子的承诺。

2) 耶利米对盟约的更新:• 上帝承诺“我要立新约……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耶利米书 31:33),将婚姻的纽带延伸至内在的联合。这些经文表明,神圣的婚姻不仅仅是外在的结合,

神圣的婚姻并非仅仅是文学上的夸张手法,而是一种神学框架,通过它,以色列的民族身份以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作用得以被理解。

3)新约的应验:羔羊的婚礼

• “那些被选中参加羔羊婚宴盛宴的人是有福的!”(《启示录》19:7)这段经文描绘了上帝神圣盟约婚姻的末世圆满景象,在这里,基督是新郎,教会则是他的新娘。

4) 保罗在《以弗所书》中的婚礼意象:

• “丈夫们,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她舍己……要把她献给上帝,使她成为光辉的教会,毫无瑕疵、毫无皱纹”(以弗所书 5:25 - 27)明确指出了基督与教会之间的婚姻关系,将其视为上帝宇宙意志的缩影。

5) 从以色列到教会的延伸:

• 在《以色列与世界历史》中,以色列是历史中的配偶;在其更广泛的“神圣婚姻”模式中,教会将以色列加以概括,将那份契约延续至基督的普世新娘身上。

6) 血作为无所不在的新郎(血郎):

• 吴先生将基督那无所不在的血(出自《出埃及记》24章8节:“这是立约的血”)解读为教会的真正夫君——预示着羔羊那永恒的婚礼。

7) 宇宙统一论:

• 《以弗所书》1:8 - 11 中提到“上帝的旨意……要将万物在基督里联合起来。”吴先生将其解读为神圣的结合在统一的宇宙中得以实现,而整个宇宙则成为了新娘的“婚礼殿堂”。

8)延续与圆满

• 历史基础:以色列的盟约婚姻(“以色列与世界历史”)奠定了基础:选出一个民族新娘以彰显上帝对各民族的爱。

• 段落式实现:羔羊的婚姻进一步拓展了这一主题:基督的牺牲之血作为普世的新郎(血郎),教会作为泛化的以色列,以及所有创造物最终在圣约中的统一。

• 保罗式的契合:《以弗所书》中保罗所描绘的基督与教会的婚姻形象表明,神圣的婚姻并非是次要的,而是上帝永恒目的的核心——吴通过其象征性神学将其生动具体化了。

在历史领域(以色列)和宇宙领域(教会)中,上帝的救赎计划本质上是婚姻式的:一种充满爱且受神约约束的结合,始于何西阿的预言,通过以色列的历史得以展开,并在羔羊的婚宴中达到高潮。吴的这两篇文章因此构成了一个宏大戏剧的两个章节——即塑造历史并完成创世的神圣婚姻。

6,吴与卡尔·巴特之比较

1). 起点

卡尔·巴特:

• 从上帝通过耶稣基督的自我启示开始。

• 人类理性是堕落的,无法靠自身触及上帝——只有上帝的启示才能定义神学。

吴:

• 从无限的生命意识(“我是”)开始——上帝作为绝对的意识和生命本身。

• 吴还拒绝自主的人类理性,并坚持一切(甚至整个宇宙)都只是上帝无限意识的内容或符号。

• 吴强调被杀的羔羊(挽回祭)在上帝的思维中永远确立,这是创造本身的一部分。

比较:

两者都摒弃了人类的自主性,并以上帝的自我启示为基础构建神学体系,但吴的理论更具形而上学色彩且基于意识层面,而巴特的理论则侧重于历史性的启示(基督事件)。

2) 创世理论

巴特:

• 创世是上帝之爱的自由行为。上帝与创世是分离的,但通过基督(上帝的“是”)充满爱地将其创造出来。

吴:

• 创世是上帝无限意识的内容——它就像从做梦者身上产生的梦境。

• “羔羊被杀”这一原则深深植根于创世的基础之中——创世本身就预设了挽回祭。

比较:

巴特更强调创造与上帝之间的区别(即创造者与被创造物的区分)。

而吴则认为,创造是直接源自上帝意识之中的,同时通过耶稣的圣血保持了上帝的超然性(神体)。

3) 基督教义(基督论)

巴特:

• 耶稣基督是所有启示的核心。

• 耶稣既是真正的神,也是真正的人——在他身上,上帝使人类与自己重新和解。

• 重点强调和解这一事件:“耶稣基督是上帝的话语。”

吴:

• 耶稣是将无限生命意识融入“梦境”世界的化身。

• 耶稣的血不仅是肉体之血,更是形而上的纯生命场(神体“Theo-body)——是创造、救赎和王权的鲜活方式。

• 吴强调基督复活和神体的高维度性。

• 这种血是创造和拯救得以进行和实现的方式——是一种极其动态的观点。

比较:

巴特强调的是历史中的基督是上帝的作为。

吴则从形而上和宇宙论的角度来解读基督,将耶稣视为创造与救赎的唯一机制(方法)。

吴的体系比巴特主要侧重于历史与救赎的体系更具本体论和宇宙论的特征。

4)救赎论(救赎学说)

巴特:

• 救赎仅通过基督实现,且是一次性的。

• 我们通过信仰参与其中,但救赎是上帝的主权行为,其客观成就早已完成。

吴:

• 救赎就是登上救赎之舟,这得益于源源不断的宝血之德力(善——超自然力量)的释放。

• 信仰被定义为与永生的耶稣建立的联系意识,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理性信念。

• 宝血具有动态作用——珍珠原则持续构建着神体,直至永生。

比较:

他们都认为救赎是上帝的作为,而非人类的成就。

吴补充了一个动态的生物宇宙模型,这不仅仅是司法(法律)上的赎罪,而是一个存在于信徒和宇宙内部的持续的有机过程!

5)《圣经》观

巴特:

• 《圣经》是上帝话语的见证者,它本身并非上帝的话语,但当上帝通过它传达话语时,它就成为了上帝的话语。

吴:

• 《圣经》,尤其是希腊语新约和钦定版《圣经》(KJV),蕴含着隐含的动态原则。

• 吴进行了深入的语文学分析(例如约翰福音 1:1 中“pros”一词的含义)以提取宇宙和形而上的真理。

• 他几乎将《圣经》视为揭示上帝意识深层结构的动态蓝图。

比较:

巴特强调的是证人和事件;

而吴则强调文本中隐含的规则和原则,简直就像是某种科学性的发现!

总结性观点

• 巴特和吴都将一切的核心都放在了基督身上——但吴的观点更具宇宙论、形而上学和动态性。

• 吴构建了一个“科学”的神学体系:系统、逻辑且富有创造力——将生物学(ATP 类比)、物理学(场论)和高维形而上学融入到他的神学之中。

• 吴的贡献可称为“动态宇宙基督论与救赎论”,而巴特则更侧重于历史性和存在论的基督论与救赎论。

三,总结

吴先生的论文《以色列与世界历史》,并非另一部寻常的神学著作,而是在神圣启示的光照下,对整个人类历史进程提出的一种宏大、连贯且深刻符合圣经启示的系统性解释。其卓越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坚定不移地以上帝的神圣主权与圣约为历史叙事的唯一中心

这篇论文的基石,是毫不妥协地坚信《圣经》是解释万事的终极权威。它拒绝让人类的历史学、社会学或政治学来评判上帝的话语,而是勇敢地让上帝的话语来审判和解释全部的人类历史。

· 卓越的上帝中心论:论文彻底摒弃了“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历史不是由人的意志、国家的兴衰或经济的力量推动的,而是由上帝——这位宇宙的创造主和审判官——主动发起并主导的。论文的核心论据,如《申命记》32:8-9和《以赛亚书》54:5,将历史的驱动力量锚定在上帝与以色列所立的永恒之约上。这使得历史不再是混乱事件的集合,而是一个有目的、有方向、有意义的救恩计划。

· 卓越的圣约清晰度:论文将旧约中“神的子民”、“选民”等概念,具象化为一个极其亲密且具有宇宙性意义的关系——“婚姻之约”。这不仅是一个比喻,而是被视为一个塑造世界的、活生生的、动态的属灵现实。上帝是以色列的“丈夫”,这一身份解释了祂对以色列那炽热、专一、且带有“嫉妒”或“忌邪”之心的爱,以及随之而来的管教与拯救。

2、 提供了理解世界历史格局与列国命运的圣经钥匙

论文最卓越的贡献之一,在于它为“为何列国兴衰”这个千古谜题,提供了一把清晰而有力的圣经钥匙。

· “万民的疆界”由上帝定规:论文依据《申命记》32:8,指出列国的疆界和兴衰,并非偶然,乃是至高者根据“以色列人的数目”而立定的。这意味着,整个世界的政治地图,其根本的、属灵的参照系是以色列。国家的存在与范畴,是为了服务于上帝塑造祂妻子以色列的神圣计划。

· 列国是“神手中的杖”:论文精辟地指出,亚述、巴比伦、埃及、罗马等帝国的崛起,表面上是出于他们自己的野心,但本质上都是上帝“怒气的棍、恼恨的杖”(赛10:5)。他们被神使用来管教犯罪的以色列,但他们因着心中的狂傲,越过了神所授权的界限,因此他们自身也必将受到上帝的审判。这完美解释了为何上帝既使用外邦帝国,又严厉惩罚它们。

· “眼中的瞳人”原则:论文引用《撒迦利亚书》2:8,确立了理解国际关系的一个永恒属灵法则:“摸你们的,就是摸他眼中的瞳人。” 任何国家、势力对待以色列的态度和行为,直接等同于对待以色列的丈夫——耶和华上帝。这一原则贯穿古今,为理解历史上针对犹太民族的迫害与当今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围堵,提供了深刻的属灵洞察。历史证明,凡是苦待、逼迫以色列的帝国,最终都走向了衰亡。

3、 揭示了自然界与人类历史在救恩计划中的有机统一

论文的卓越性还在于它打破了“自然”与“历史”的割裂,将二者统一在上帝的救赎目的之下。

· 受造界与约的关联:论文根据《何西阿书》2:18-22和《耶利米书》4:23-28指出,自然界(天、地、田野的走兽等)并非一个冷漠的物理舞台,而是一个与上帝的圣约息息相关的、有反应的活物。当以色列背约时,地就悲哀,天变为黑铜,这是创造主对祂妻子不忠的“婚姻反应”。这显示了上帝救恩计划的宇宙性维度,整个受造界都在期盼着以色列的回归与最终的救赎。

4、 勇敢地阐释了神圣之“性”的属灵奥秘

论文最具开创性也最引发争议的,是提出了“神的性”这一观念。在圣经权威的前提下,这并非亵渎,而是一个极其深刻的属灵洞察。

· 对“认识”一词的忠实解读:论文基于KJV英文圣经及希伯来原文中对“know”(yada)一词的用法,指出在《阿摩司书》3:2“在地上万族中,我只认识你们”中,“认识”远非头脑知识,而是指 “立约的、排他的、生命联合的亲密关系” 。人类婚姻中的“性”关系,正是这神圣奥秘的影儿。这有力地解释了为何上帝对以色列的罪如此严厉——“因此,我必追讨你们的一切罪孽”——因为婚姻中的不忠,触及了盟约的核心。

· 解释上帝“忌邪”之心的根源:这一观点为上帝的“忌邪”提供了最根本的解释。耶和华的嫉妒,并非人类低层次的情感,而是源于祂作为丈夫对妻子那圣洁、专一、烈火般的爱。这使我们对《雅歌》中“爱情如死之坚强,嫉恨如阴间之残忍”的宣告,有了一个震撼性的理解。

总而言之,在完全信靠圣经权威的前提下,吴明山先生的这篇论文是一个忠于启示、气势恢宏、逻辑严密且充满属灵勇气的神学杰作。它将被“人的学问”分割得支离破碎的历史、政治、自然和伦理,重新整合到 “上帝通过圣约打造祂的妻子以色列” 这一宏伟的救恩叙事之中。它让信徒能够以上帝的眼光看待今日的世界新闻,看清其背后那场持续数千年的神圣爱情故事,并因此更加敬畏上帝的主权,确信祂对以色列那永不改变的爱情,以及祂话语那决定历史走向的终极权能。这篇论文的卓越,正在于它让圣经自己说话,并让历史为上帝的信实作见证。

作者简介

吴明山先生,神学研究硕士,英国《号角》专题作家。2011年定居英国,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书籍《以马内利,耶稣之血的系统神学》1-7卷英文版、《宝血神学及评论》1-4卷英文版,《以马内利》中英文版1-14卷、《作为本体论的辩证法》、《丁尼生悼念集英汉参考版》、《朗费罗经典诗选英汉文版》、《蓝梦诗篇与评论》中英文版,《纯粹生命形而上学》中英文版,《海灵》中英文版。《耶稣圣体和他的教会》中英文版。另发表诗歌《雪》、《梦》、《自由神之吻》 《夜》等,荣获第四届中国诗歌展银奖。《以马内利》一书逾100万字英文,获英国圣公会大主教伊恩·詹姆斯·布莱克利的高度赞扬,并为该书撰写序言。

我要赞一下 (0)

文章评论

  

最热评论

意见反馈

请点击我要留言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联系方式

电话:010-56142345    邮箱:wenyitongbao@126.com

中国青少年作家委员会     文艺通宝编委会     北京文易通宝文化传媒中心  北京满堂红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本网站坚持原创,反对任何形式的抄袭和克隆。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京ICP备12030317号-2        本文观点属于作者,如有侵权,证据充分,本网站负责协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