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点声声,敲响的不仅是旋律,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

老戏台要拆了。
七十八岁的陈金生独自爬上戏台,取出尘封的锣鼓。他是镇上最后一个会打《将军令》的鼓师。
鼓槌落下,如惊雷炸响。
"咚——咚咚——咚——"
鼓声在空荡的戏台回荡,惊起了梁上的燕子。老人闭着眼,手指在鼓面上游走,时而如急雨,时而如私语。
几个放学的小学生被鼓声吸引,扒着戏台的栏杆张望。
"老爷爷,你打的是什么?"
"这是《将军令》。"陈金生睁开眼,"讲的是岳飞出师的故事。"
他让孩子们上台,手把手教他们握鼓槌。"手腕要活,力道要透。"老人的手布满老年斑,握住鼓槌时却依然稳健。
最小的女孩学得最快,鼓点虽稚嫩,却已初具章法。
"爷爷,明天还能教我们吗?"
陈金生望向戏台角落的拆迁告示,没有回答。
第二天,孩子们再来时,戏台前围了很多人。陈金生穿着褪色的戏服,正在打一套完整的《将军令》。
鼓声震天,仿佛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围观的老人跟着哼唱,年轻人举起手机记录。
曲终,掌声如雷。
拆迁队的负责人默默收起工具:"这戏台,我们想办法保留。"
如今,每个周末的早晨,老戏台都会传来稚嫩的鼓声。陈金生坐在台下,眯着眼打拍子。
鼓点声声,敲响的不仅是旋律,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