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译自Chapter I Virtual Universe,Mingshan Wu “IMMANUEL,The Systematic Theology of the Blood of Jesus", 根据对圣经及量子力学的研究,分别从虚拟宇宙论及基督遍在论两个方面论述宇宙的基础,由吴明山先生授权发表。
本文选译自Chapter I Virtual Universe,Mingshan Wu “IMMANUEL,The Systematic Theology of the Blood of Jesus", 根据对圣经及量子力学的研究,分别从虚拟宇宙论及基督遍在论两个方面论述宇宙的基础,由吴明山先生授权发表。
一,导论:科学的探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些关于我们的宇宙的概念。根据科学特别是物理学,我们了解到宇宙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这些基本粒子形成各种原子、分子,行星、恒星甚至整个宇宙。为了找到宇宙的根基,科学家们对量子物理和天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科学家们已经找到宇宙的根基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到目前为止,他们发现的所谓基本粒子根本不是基本粒子,这些所谓的基本粒子并不是真粒子,而是虚拟的波。基本粒子都不是客观存在,更不用说用来作为宇宙的基础了。
科学家们找不到任何所谓的基本粒子的实质,例如电子。我们认为电子是一个客观的个体物质存在,但事实上它不是。根据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理论,原子空间中电子作为粒子的存在只是客观存在的概率。所谓的基本粒子根本就不是一种客观存在,因为所谓物质根本就不存在,正如马克斯·普朗克所写:“作为一个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最前沿的科学, 奉献给物质的研究的人,通过我对原子大量研究,我可以告诉你:物质是不存在的。所有物质的起源和存在都是依靠一种力的功效,这种力使一个原子的粒子振动,并将这个最微小的原子的太阳系统维系在一起。我们必须假定在这种力量背后存在着有意识的、有智慧的心灵。这个心是所有物质的母体。”(1)
作为量子物理学之父,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马克斯·普朗克以其一生对最明确的前沿科学和物质的研究,基于他专门科学精神的态度,非常严肃地向全世界宣布,根本没有物质,今天,科学已经和马克斯·普朗克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所谓的宇宙并不是真正的存在,而只是一个虚拟的幻觉:“我们的宇宙只是一个更大现实的一个影子。”(2)
现在,科学研究证明,物质宇宙实际上是一个数字的,虚拟的模拟的现实,换句话说,我们的宇宙是一个虚拟的现象,像影子或幻觉,就如被称为“观测天文学之父”,“现代物理学之父”,“科学方法之父”、“现代科学之父”的伽利略所说:“我们五官所感知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虚假的,而其背后的真实存在是一个几何世界。”(3)伽利略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工作具有划时代意义,爱因斯坦将伽利略的工作描述为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和物理学的真正开端。(4)
这个科学的结论与佛教理论惊人地一致。事实上,早在2500年前,远在现代科学出现之前,释迦牟尼就在《金刚经》中提出了虚拟宇宙论的观点:“‘须菩提,你怎么想?宇宙中有很多尘埃粒子吗?‘须菩提回答说: ‘许多,世尊!’‘ 须菩提,‘如来说这些尘粒不是(真实的),(只是)被(权宜地)称为尘粒。如来说宇宙不是(真实的),但它(权宜地)被称为宇宙。’(”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5) “所有的现象都像一个梦,一个幻觉,一个气泡和一个影子,就像露水和闪电。你们应当这样默想。”(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6)
圣经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过从昨日才有,一无所知。我们在世的日子好像影儿。”(约伯记8:9)“人一生虚度的日子、就如影儿经过、谁知道甚麽与他有益呢。谁能告诉人身后在日光之下有什么事呢。”(传道书6:12)“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传道书12:8)“看哪、万民都像水桶的一滴、又算如天平上的微尘。他举起众海岛、好像极微之物。利巴嫩的树林不彀当柴烧,其中的走兽也不够作燔祭。万民在他面前好像虚无。在他看来,这些都不及虚无,都是虚空。”(以赛亚书40:15-17)“他坐在地球大圈之上。地上的居民好像蝗虫。他铺张诸天如幔子,展开诸天如可住的帐棚。他使首领归于无有。他使地上的审判官变为虚空。他们是不能栽种的。他们是先前未曾种下,根也未曾扎在地里,他一吹在其上,便都枯乾,旋风要把他们刮去,像碎秸一样。”(以赛亚书40:22-24)
量子物理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概念,量子物理学几乎成为一种形而上学和数学,这是非常令人着迷的,尼尔斯·波尔写道:“任何对量子理论不感到震惊的人都没有理解它。”(7)
二,本论
1,量子宇宙
(1) 双缝干涉实验
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8)告诉我们客观物质化宇宙的惊人真相。1807年,托马斯·杨(9)总结并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学讲座》一书,这本书综合了他在光学方面的研究。他首次描述了双缝实验: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纸前面,纸上有一个小孔,形成一个点光源(从一个点发射出来的光源)。纸的后面是另一块有两条平行狭缝的木板。从孔里射出来的光线通过两条狭缝照射到屏幕上,形成了一系列交替的明暗条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双缝干涉条纹,即著名的双缝实验。
科学家们首先利用光来做双缝实验。科学家们对结果感到震惊。光是由光的粒子(光子)组成的,这个命题在科学家的头脑中是一个常见的假设,在普通人的大脑中也是如此,但是粒子实验产生的结果和波实验产生的结果是一样的。科学家们用被认为是固体粒子的电子做了这个实验,结果仍然和用波做的实验一样。在我们的心目中,物质的本质是粒子,但粒子具有波的特征。
如果物质是粒子,那么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如果物质是一种波,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一种虚拟的幻景,因为波虽然存在,但也是一种虚拟的产物,一种基于某种介质的现象,而不是独立存在的粒子。
双缝实验告诉我们,所谓的粒子,如电子和光子,显然是波,虽然科学家提出了波粒二元论的概念,但双缝实验的结果清楚地表明,所有所谓的粒子都是波,整个物化的宇宙必定是波,只有当科学家决定观察粒子的行为,那么所谓的“粒子”才会表达它们作为粒子的性质, 换句话说,当宇宙成为观察的对象,即意识的对象时, 对于人类的意识,它看起来像一个客观的物质。但它的在人类的观察和意识之外的本来状态,是虚拟的波,没有独立的客观存在,这就是双缝实验最重要的意义。
1926年,埃尔温·薛定谔(10)提出了薛定谔方程(波动方程),它可以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并建立了波动力学。然后他证明了波动力学在数学上等价于海森堡(11)的矩阵力学。由于这些贡献,他在1933年与狄拉克(13)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发现粒子的性质也可以描述为一种连续波。他的研究推翻了所谓物质的传统概念。至于粒子的本质,他认为是在波动场里的临时的实体,根据他的研究,粒子没有任何个体特征,很明显,用波动的理论解释粒子的运动轨迹,比用粒子的理论解释波动现象更容易。
量子物理学的成就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启示,所谓我们的物理世界并不是客观独立的物质化存在,而是一种难以捉摸的现象,产生于一种更加深奥、更难以描述的神秘源头。虽然现代物理学家意识到任何事物既是粒子又是波场,但这种波粒二相性理论(14)并不是一种彻底的科学态度,因为所谓物质化粒子的客观独立存在只是人类观察的产物,而不是其原本的状态。所谓超越人类意识和观察的粒子的原本状态是一种植根在它的介质上的波动现象,介质是波现象的母基。
为什么我们认为波粒二相性理论不是一种彻底的科学态度呢? 这是因为科学家仍然坚持宇宙独立客观存在的观念。他们没有勇气放弃粒子的概念,也没有勇气承认彻底的虚拟宇宙论的真理,于是波粒二相性的概念就被发明出来了。科学家很难放弃客观独立存在的粒子的概念,更不用说我们普通人了。
事实上,独立客观的电子或光子,离开人类意识的观察,是不存在的。无论是电现象还是光现象,都是一种波的现象,只有当它被人类的意识(用某种相机工具)观察时,它才表现出粒子的特性。在人的意识中,它看起来像一个粒子,但本质上,它是一个虚拟波,一种一定是从它的基础或源头产生的现象。
这种波动现象的神秘来源是什么? 如果我们找到了这个来源,这个来源一定是宇宙的基础或宇宙的母基。
这个基础不是波本身,不是一件东西、一个粒子、一块石头、一块磐石、一座山或一种超物质,因为所有这些都是虚拟的现象,也是幻象。显然,宇宙的基础,科学家假设为“以太”(15)(波的母基)不是这个波状的宇宙中的任何东西,但它是在宇宙之外的,因为根基在过程之外,正如圣经所描述:“他们不知道,也不明白。他们在黑暗中行走。大地的根基在过程之外。”(诗篇82:5 钦定本)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一束电子穿过双缝时发生了折射,这可能是众多电子形成的折射,科学家们对此并不信服,所以就要求一次只能发射一个电子。第二个实验是以一个接一个地通过双缝的方式发射电子和光子,但结果仍然呈现出斑马线的图案。
为了弄清楚一个粒子是如何干涉另一个粒子形成斑马图案的,科学家们在双缝板后面放了一台摄像机来观察结果。令他们惊恐的是,当他们打开摄像机时,屏幕上出现了一条直线,而不是斑马图案,当他们关闭摄像机时,斑马干涉图案再次出现在屏幕上,这一结果给科学家的印象是,就好像电子已经预测到人类正在观察它,而它故意不显示它的斑马干涉图案。
这个过程是,通过一个狭缝将电子射入屏幕,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是电子通过狭缝的垂直图案,当电子通过双狭缝时,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应该得到同样的双线图案。但结果是同样的干涉斑马线条纹图案。
对于这种现象,科学家最初认为是大量电子相互碰撞产生了条纹干涉图样。它们一个接一个地发射电子。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仍然得到了条纹干涉斑马线图案。一次发射一个电子,没有其他电子干扰它。这很奇怪。然后科学家们用相机来探测它。结果是:当科学家们用相机探测穿过缝隙的粒子时,屏幕上的电子又仍然保持双直线模式,而不是条纹干涉斑马线模式。
太奇怪了,当科学家用相机探测它时,为什么结果会不同呢? 双缝实验的结果表明,电子改变它们的行为仅仅是因为观察者观察到了它们。其意义在于,光子、电子、粒子、凝聚体、甚至整个宇宙都是波一样的虚拟现象,但在意识的观察下,它们就表现为粒子一样的独立客观物质。
(2)量子纠缠
美国科学家最近在半导体中获得了室温下的量子纠缠(16)。这一成就意义深远。量子纠缠是一种物理现象,当一对或一组粒子产生或相互作用时,每个粒子的量子状态不能被单独描述,相反,一个量子状态必须作为一个整体被描述为系统。量子纠缠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当两个粒子保持连接时,即使相隔很远,一个粒子的行为也会影响另一个粒子。例如,一个粒子可以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二个粒子的结果将是一个相等的逆时针旋转。
代尔夫特大学的罗纳德·汉森(17)说:“当两个电子纠缠在一起时,事情变得非常有趣。”它们是完全相关的,当你观察其中一个时,另一个总是相反的。这种效应是瞬时的,即使另一个电子在星系另一端的火箭中。”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鲍里斯·波多尔斯基(19)和内森·罗森(20)在1935年的一篇论文中对此进行了描述,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单粒子量子纠缠是不可能的,或者物理现实的量子力学定义仍需进一步研究。1964年,物理学家约翰·贝尔(21)提出,量子纠缠可以通过在足够远的距离上分离粒子来证明,这样两个粒子之间的任何相关效应都不可能是由局部环境因素引起的。这些被称为贝尔测试实验。”
(3) 全息宇宙
1982年,在巴黎大学的一个物理实验室,阿兰·阿斯佩·(22)和他的团队发现,在特定的条件下,如果我们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发送基本粒子——比如电子——它们就可以在移动时相互通信。无论它们相距多远,无论相距10厘米还是10亿公里,它们似乎总是知道对方的运动。这反映在当一方受到干扰而改变方向时,另一方也会同时改变方向。这种现象的奇怪之处在于他们之间的交流不需要时间。很明显,这是一种诡异的行为,违反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即没有任何通讯可以比光速更快,因为这样做就会打破时间的界限。我们认为“无生命”的电子甚至可以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上交流和合作,这是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幻想。
这个可怕的现象吸引了许多物理学家,他们试图用复杂的方式来解释它。大卫·约瑟夫·玻姆(23)提出了一个非常惊人的建议,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有形现实其实是一种幻觉,就像全息图像,客观现实并不存在,即使宇宙看起来是具体而坚实的,但事实上,它是一幅全息照片,就像一种幻象。玻姆将我们存在的层次称为显性的(展开的)秩序,而更深层、更大的现实层次则称为隐含的(折叠的)秩序。因为我们的宇宙只是一个更大的现实的一个影子,我们的宇宙是这个更大的现实的一个抽象,或一个更大的现实的投影。
为什么玻姆会做出如此惊人的假设? 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全息图。这是一种用激光制作的三维摄影,它在显示图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全息“图像”不是物体的“图像”,而是物体的光波。即使物体不再存在,原本物体也可以通过简单地照亮图像来“再现”。与普通摄影不同的是,全息图存储了大量的信息,可以逐个显示出来。
图像的立体性并不是全息图的唯一特征。更令人惊奇的是,全息图的每个小部分都包含了整个画面的完整图像。如果我们把一张全息图分成两半,然后再分成两半,每一张照片都会包含一个较小但完整的原始图像。整体存在于部分之中。我们曾经认为,理解任何事物和任何现象的最好方法是将其分解,研究其组成部分。但全息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解剖”一件由全息图组成的东西,我们得到的不是部分,而是更小的整体。
事实上,全息理论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宇宙视角,当我们思考它的时候,我们会意识到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世界的每个部分似乎都包含着整个世界。例如,当一根磁棒被分割成几段时,每一段的北极和南极的特征保持不变,每一段是它原来整个磁棒的全息缩影,是整个磁棒的比例缩小。就如我们身体里的每个细胞也是整个身体的全息图。受精卵的DNA与由该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各种细胞的DNA是相同的。人体内的每个细胞都包含了这个人的所有遗传信息。
所谓的量子的幽灵行为或量子纠缠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全息现象。基本粒子无论相距多远都能保持联系,不是因为它们在彼此之间来回传递“神秘”的信号,而是因为它们的分离是只是一种幻觉,因为这些所谓的粒子并不是分离的客观个体,而是一个更大的整个母基(以太)的两个虚拟部分。
全息现象包括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在空间上,部分是整体的缩影;从时间的角度来看,瞬间是永恒的缩影。所谓一切都是客观的、独立存在的宇宙中,改变和发展, 这只是一种幻觉。而时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只是一种意识的经验,就像金刚经写道:“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心都不可能发现”。(24)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宇宙根本就不是一个客观的真实世界,而是一种全息的虚拟图像,而我们就是这种全息的幻觉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所主张的虚拟宇宙论。
虚拟宇宙论也解释了“幽灵行动”的现象,让它更容易理解,玻姆应用“一箱鱼”的类比:当一条鱼放在一个长方体玻璃罐,两个垂直放置相机观察鱼的行动,并直接显示的图像是在两个电视屏幕上。从电视屏幕上我们可以看到两条鱼以相同的速度朝相反的方向游去。如果一条鱼的状态发生变化,那么另一条鱼的状态也会同时发生变化。玻姆对这种诡异行为的解释是,两个共谋的粒子的现象应该被视为同一个六维现实的两个不同的三维投影。在三维空间中,它们彼此没有联系,没有因果关系,但在更高维度的现实中,只有一个实体。
事实上,这两个粒子相互联系的方式和这两个鱼的图像相互联系的方式非常相似。在现实中,只有一条真正的鱼,但在屏幕上,即终极实体的抽象的截面,有两条鱼的投影,给观察者两个协调的鱼的图像。因此,一般来说,隐含的(包含的)秩序必须扩展到现实的更高维度,它原则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包含所有的宇宙,也就是从一个终极实体在更高维度中展示的多元宇宙,它实际上是无限的。
在玻姆所设想的本体论的宇宙图像中,高维的显性(展开)秩序,现实的更深,更大的层面, 宇宙的真空的隐含的(折叠的)秩序被激,扩大,投射到三维物质世界的显性(展开的)秩序,这反过来又不断地涉及到宇宙真空的显性(展开的)秩序中。简单来说,我们肉眼直接可见的三维物质世界的个体实际上是更高维度整体实体的反映,我们错误地认为我们看到的个体或事物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为我们无法理解整体,即更高维度或整体维度中的终极实体或终极现实。
量子物理学启示我们,世界上一切都不是真实的,而是像一个精心制作的模拟,认宇宙的起源是思想,思想通过模拟本身而存在,这正是黑格尔的观点,他认为客观世界的一切都是“概念”的运动的现象,属于思维过程的范畴。
发表在量子引力研究所期刊《熵》上的一篇论文认为,宇宙是一个“奇怪的环”,所有的现实都是一个极其详细的计算机程序,宇宙本身就像一个“心理学的自我模拟”。该研究所借鉴了牛津大学哲学家兼教授尼克·博斯特罗姆(25)的模拟假说,即宇宙很可能是模拟的,我们可能是模拟设计的一部分,甚至所谓的进化也是一种机制。
但与博斯特罗姆强调宇宙本质上是物理的不同,量子引力研究所(26)比博斯特罗姆深入得多。他们取消了宇宙的物质性质,认为宇宙的本质是一个思想,每一个事物都是以观念的形式出现的信息,所以宇宙通过模拟本身存在,所有这些都依赖于数学代码和模拟的游戏规则。
在这种假设下,根本就不存在时间。相反,我们的现实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一直延伸到基本数学和基本粒子。人类通过其他次要思想以最经济的方式体验和发现世界的意义。量子引力研究所的物理学家戴维·切斯特说:“我们相信,量子力学可能提供一些线索,表明现实是一种心理学的构造,时空不是一切事物的基础。”(27)
2,基督本性
量子物理学向我们揭示了一种虚拟宇宙论的新观点,然而圣经早在现代科学诞生之前就已经描述了这个真理,让我们看看圣经是怎么说的:“他们不知道、也不明白、在黑暗中行走。大地的根基在过程之外。”(诗篇82:5钦定本)
这一节经文很精彩。大地的基础是在过程之外的,不仅是地球的基础,整个宇宙的根基都是在过程之外的。这节经文启示我们,整个宇宙不是没有根基的,而是确实是有根基的,宇宙不是建立在虚无之上,也不是建立在某种东西之上,因为宇宙确实有根基,不过这个根基是在过程之外的。
事实上,我们不知道宇宙的基础,不知道虚拟宇宙的来源,不知道万有的现象的母基,我们不了解宇宙存在的原因和方式,不了解粒子的真正性质。我们在黑暗中行走,科学家,甚至像霍金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也不知道。斯蒂芬·霍金(28)是当今伟大科学家之一。其著作《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非常受欢迎,但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是宇宙的基础,因为人不能打破神为人类所设置的限制,正如圣经告诉我们的:“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世界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叁透。”(传道书3:11)
神说大地的一切基础是在过程之外,这意味着我们宇宙的根基不是物质的,不是基本粒子,不是基本力,不是基本原则,不是基本原理。宇宙的基础超出了我们的感觉和理解。没有任何物理上的基础,《圣经》已经精彩地描述了这一点::"神将北极铺在空中、将大地悬在虚空."(约伯记26:7)
没有任何物质支撑地球,它悬浮在虚空之中。这句写于圣经列祖时代的经文完全符合今天科学的结果。
问题是,如果连伟大的科学家都不知道,那么谁知道呢? 当然只有神知道,他已经在圣经中告诉我们了,《启示录》13:8记载了从“世界的根基”被杀羔羊的生命册,提到了世界的根基就是被杀羔羊。
世界的根基是什么? 宇宙中是否有足够强大的东西可以支撑整个宇宙? 显然,宇宙中没有什么能支撑整个宇宙(约伯记26:7)。
幸运的是,圣经告诉我们,有一个人名叫拿撒勒人耶稣,他托着宇宙:“他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他洗净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希伯来书1:3) “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约翰福音1:3)
谁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是一切被造之物的首生的呢。很明显,看不见的神的形象就是历史上的拿撒勒的耶稣,他是看不见的耶和华在这个虚拟的宇宙中的投影,他是创造者:“爱子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因为万有都是靠他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借着他造的、又是为他造的.他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他而立。” (歌罗西书1:15-17)
量子纠缠现象清楚地证明了每个单独的量子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它只是一个在网络中与其他量子分配的角色。基督是分配者,万物都是由他组成的。 耶稣基督不但确实托住万有,而且掌管万有,永不停息。这种托住和控制是时时刻刻一直不停地发生的,从永恒的现在到创世的最初,与耶稣肉身在世行走的时候一样,正如《马可福音》记载的:“当那天晚上、耶稣对门徒说、我们渡到那边去吧。门徒离开众人、耶稣仍在船上、他们就把他一同带去.也有别的船和他同行。 忽然起了暴风、波浪打入船内、甚至船要满了水。耶稣在船尾上、枕着枕头睡觉.门徒叫醒了他、说、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么。 耶稣醒了.斥责风、向海说、住了吧、静了吧.风就止住、大大的平静了。耶稣对他们说、为甚么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么。 他们就大大的惧怕、彼此说、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马可福音4:35-41)
这个描述清楚地表明,所有的事物,包括非生命的物质和生物,都在耶稣的控制之下,甚至当他是一个普通的人的形式时。他仍然在托住整个宇宙,这种状态从未改变,因为耶稣基督昨天、今天和永远都是一样的(希伯来书13:8)。他总是以大能临在世界创造宇宙、托住宇宙、控制宇宙。艾萨克·牛顿爵士(29)将神定义为神圣的临在。耶稣就是那神圣的临在,他在世界(约翰福音1:10)。从量子、原子到行星、恒星、整个宇宙,一切都由他控制。他将北方铺张在虚空之上,将大地悬在虚空之上。是他立了地的根基,如经上所记:“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你若有聪明只管说吧。你若晓得就说、是谁定地的尺度.是谁把准绳拉在其上。地的根基安置在何处.地的角石是谁安放的。那时晨星一同歌唱、神的众子也都欢呼。”(约伯记38:4-7)
所以宇宙的根基是什么呢? 非常清楚,它就是耶稣基督,被圣经象征性地比喻为被杀羔羊,作为无限的受苦者,是宇宙的根基。当然,被杀羔羊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表达,被杀羔羊指的是被钉十字架的耶稣,他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的肉体,而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原本的纯粹生命或无限生命。虽然被杀羔羊是指人类历史上一个具体的人体拿撒勒的耶稣,然而拿撒勒的耶稣不仅是我们的人类意识所认为的一个历史的人,而且是一个看不见的真正的名叫“我是”(和合本不准确地音译为耶和华)的自我存在(自在)。这个“我是”不是一个没有客观实体存在的抽象的概念, 而是被圣经定义为“道”的终极实体(约翰福音1:1)。我们专注于这奇妙的永恒的生命之道,不只是指他的精神、思想、意志、情感、自我意识等意识的内容,而且是指他的自我存在或位格存在或意识存在本身。宇宙的根基是被杀羔羊,钉十字架的耶稣,这同样意味着无处不在的耶稣是宇宙的基础。正是被杀羔羊才是宇宙的基础。耶稣是永恒的唯一的生命之道,这“道”不是没有意识、感觉、感觉或情绪的抽象存在,毋宁说他就是无限生命或纯粹生命意识本身。“被杀”这个词代表了他的无限受苦的自我意识,因为受苦不可能在他的意识之外。
被杀羔羊作为牺牲、挽回祭,因此十字架的受难凸显出来。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才是宇宙的基础。“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这个词是指耶稣的身体被钉在十字架上,不是说耶稣的“灵”被钉在十字架上,它是一个具体的肉体受苦,这个无限的“受苦者”自己就是宇宙的基础,如果这个生命被灭绝,而不是复活或永活,就不能成为宇宙之源,万物之母,因为一个抽象的耶稣的不可能成为宇宙之基。所以耶稣的“神体”必须是一个客观的永生的终极实体,像一块无限的活的“磐石”,可以承受各种各样的杀戮、攻击、打击和死亡等苦难,可以承受整个宇宙的全部重量,来支撑和托住万有。因为耶稣基督,昨天,今天和永远都是一样的。(希伯来书12:8)
耶稣是宇宙的创造者,因此他是宇宙的基础,因为创造不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而是一个实质性的生产过程,神不是一个抽象的名称,而是一个真正的终极实体,因此“被杀羔羊”耶稣是神。神是一个被定义为无所不在的永活的能受苦,能被杀,能受死的实体吗? 是的。被杀羔羊,就是宝座中的独生神,正如经上所记:“我又看见宝座与四活物并长老之中、有羔羊站立、好像被杀过的、有七角七眼、就是神的七灵、奉差遣往普天下去的。“(启示录5:6)
谁在宝座的中央?当然,必须是称为神的至高者,因为只有称为神的才有资格和荣耀坐在宝座的中央,因此这被杀羔羊(钉十字架的耶稣)就是至高者。如果他在宝座中央,就不会有其他人在宝座上。否则就会有两个“最高者”。这是自相矛盾的:“以后不再有咒诅。惟有神和羔羊的宝座在里面。他的仆人必侍奉他。”(启示录22:3 钦定本)
这里清楚地表明,神和羔羊是同一位,同一个神体,同一个实体(拿撒勒的耶稣),他坐在一个宝座上(单数),他的仆人将侍奉他(钦定本圣经准确地用单数的人称代词“他”指称宝座里面的“神和羔羊”。惟有这位独生的神,是配受敬拜的:“我又看见、且听见、宝座与活物并长老的周围、有许多天使的声音.他们的数目有千千万万.大声说、曾被杀的羔羊、是配得权柄、丰富、智慧、能力、尊贵、荣耀、颂赞的。我又听见、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沧海里、和天地间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说、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远远。四活物就说、阿们。众长老也俯伏敬拜。”(启示录5:11-14)
这个被杀的羔羊是配得权柄、丰富、智慧、尊贵、荣耀和祝福的,因为他是一个具体的神,而不是一个抽象的神,他是宇宙的基础。如果他不是神,他当然不能成为支撑宇宙的基础。正是由于他的被杀,他的流血,他的死,他的牺牲,他的挽回祭,他的无限受苦,那创造的力量,复活的力量,疗愈的力量,圣化的力量,负熵的力量,善的力量,宽恕的力量,恢复的力量才被释放出来,去创造宇宙,去组成宇宙,去托住宇宙,去使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这种美不仅是局部的,而且是宇宙性的,正如艾萨克·牛顿爵士所写:“使宇宙运转的神圣临在:这个由太阳、行星和彗星组成的最美丽的系统只能来自智慧的和强大的存在体的决策和支配。”(30)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呢?显然这不是自然的能力,而是一种超自然的能力,钦定本翻译为“善”(Virtue)(马可福音5:30)。类似于生物学的 “三磷酸腺苷”(ATP)所释放的“自由能”。ATP作为细胞的“流通能量”母基,为生物体提供能量,能量储存在ATP的分子结构中,作为一种流动着的力量在生物体需要的时候释放出来。这种能量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是ATP的功能,ATP是能量的物质基础。像游离的化学自由基一样,能量停留在ATP中等待释放,以供给生物体及时之需。类似地,“创世以来被杀的羔羊”(启示录13:8)耶稣基督作为永恒的“自由善基”(“挽回祭”)(31),释放医治的力量,创造的力量,复活的力量。正如ATP 通过消耗自己释放生物能量,耶稣基督通过无限牺牲释放超自然的力量“善”(Virtue),使整个宇宙存在,这意味着他就是那更大的现实,比我们的物质世界大得多,他是永恒的,真实的,我们的宇宙是临时的,虚拟的,他是不可见的,我们是可见的:“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不过是暂时的。惟独所不见的是永远的。” (哥林多后书4:18)
虽然他是看不见的,但他是永恒的,这被杀羔羊,虽然我们看不见,但确实是真实和永恒的。因为被杀羔羊是这个可见宇宙的基础,现在他是一个看不见的现实和实体,人们称这个真实的现实为神,而且,他是一个受苦的神,因为他被杀,他的受苦是力量或他的永恒力量的源泉。这种受苦反映在他的意识里,就是一种圣痛意识。这种意识是他的位格的表达,他的名字是“我是”,他是一个主观的位格的存在,他有他自己的“我”。所以这被杀羔羊不仅是一个客观的实体,而且也是一个位格,因此他用说不出的“呻吟”(32)为我们祷告。(罗马书8:26)
因为他是永活的生命,具有无限的意识,有能力承受无限的痛苦。他的权柄和全能没有抹去他的受苦意识,相反,他强烈的圣痛意识是他忍受痛苦的大能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演示,这种承受苦难的力量是他的荣耀,因为他的爱,他的美德被他永恒的受苦表达出来。事实上,为了整个宇宙的完善之美,基于他的爱,他正在承受无法言说的痛苦,这是言语所不能表达的,正如经上所写:“况且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我们本不知道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罗马书8:26)
在这里圣灵就是耶稣,他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原文为呻吟,不是叹息,叹息中文圣经的误译)为我们代求。我们以为他为我们的代求是他口中的一个祷告吗? 当然不是。他“超肉体地”生活在我们的身体里,“超肉体地”为我们工作,为我们受苦,为我们争战,作为我们的工作着的替罪羊所作的替代。这个替代的行动就是他的“用说不出来的呻吟”为我们所作的真正的代求。
他能无限受苦,事实上他正在无限受苦,从亘古到永远承担整个宇宙,托住万有,他的大能在这个自我忍耐里, 圣痛是他的无限受苦的自我意识。他的受苦的力量,他的自我耐力并不抹去圣痛的意识。如果这圣痛意识被抹去,这意味着他是麻木的,无感觉的,这就意味着他没有忍受痛苦的力量。没有受苦的能力,他就不能支撑宇宙,因为宇宙的根基不是一个无生命的物质如一块石头或钻石等等, 而是永活的生命实体,。有无穷生命,只有这个遭受死亡并战胜死亡的神圣实体才能成为宇宙的基础,因为他是能无限受苦者,能拥有圣痛的普遍意识。
人们可能认为耶稣被钉死十字架只是一个历史事件,只是发生在短暂的历史时期的一个临时事件。这种观点在我们的头脑中是很正常的,似乎是合理的,但它是现象学的,不是本质的。事实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历史事件,是作为永远生命之道的创造原则和驱动原则在现象世界的体现,圣经用永恒的,宇宙的根基被杀羔羊的形象象征表达这个永远生命之道的创造原则和驱动原则,圣经告诉我们,羔羊从创世以来就被杀。这意味着被杀的羔羊是一个永恒的献祭,永恒的挽回祭,永恒的替罪羊,永恒的受苦,永恒的宇宙根基,从永远到永远。这就是永恒的意义,一个永恒的事件意味着这个事件从我们人类的观点来看是一个短暂的暂时的物理事件,但在它的内在本质里,在它的自在之物,从它自己的观点,它是一个永恒的存在,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定义。作为一个人体,我们受限于我们的生物学功能性感觉,我们不可能从事物本身的内在存在去观察它,我们看到的只是它的轮廓,外在的,表面的,现象的,而不是事物本来的样子。同样地,在我们肉眼所观察到的历史上出现的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件,只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性的、暂时的事件,仅此而已。我们看不见它那神秘而深邃的根源,它的宽度、长度、深度和高度都比整个宇宙要大得多。
耶稣被钉十字架是一个创造的事件,也就是说,整个宇宙是从这只被杀羔羊身上被创造、产生、取出或释放出来的。这一点特别不能令人理解,因为作为太初原有的生命之道,耶稣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而是有着无限丰富性内容与实质的意识性存在,他的客观的自存或自在(IAM)不是无内容,无信息的抽象的“我”而是像“以太”一样的“遍在”(Omnipresence):“遍在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空间的神圣占领,也不是对所有空间的神性分布,也不是内在于每一个实体,也不是神不能在空间中移动,也不是宇宙的神性,而是意味着神是完全地出席在任何地方,神可以同时在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事。”(33),耶稣无限地渗透并占有一切时空,这永恒的被杀羔羊是一个宇宙性的意识存在,名为“我是”或“我在”。
羔羊是如何创造的呢?创造并非如我们所理解的那样是一个抽象的神的命令。神的命令不是人类意义上的一句话,而是一个不断战胜虚无之势力的行动。“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创世记1:3)这只是对事件的一个现象学的描述,并没有记述现象背后的形而上的动作。现象背后不可描述的具体过程是什么呢?这个过程就是“被杀羔羊”不断地吞没黑暗的势力,于是就有了光的现象存在。整个宇宙现象的存在(被创造)也是如此。
现代物理学指出了光现象背后的动作,法国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亨利庞加莱将光描述为“以太的振动”,表明发生在以太内部的替代性的交换(振动)是光这个现象发生的本质:“亨利庞加莱在他的论文中十次使用‘以太’这个词,并将光描述为以太的发光振动。”(34) 另外宇宙对抗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加原理)的现象也说明替代性牺牲的普遍性。对著名的麦克斯韦妖魔假设的解释是:获取分子运动速度的信息是以牺牲“妖魔”的能量为代价的。(35) 所以有一个普遍的替代性的牺牲的行动在万有现象的背后不断地抵抗因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加原理导致的宇宙热寂,维持宇宙运动的井然有序和美感。事实上作为创造原则,推动原则,救赎原则的“被杀羔羊”的永不停息的工作正在创造万有,维护万有,托住万有:“他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他而立。”(歌罗西书1:17)
我们是否认为“羔羊”只是一个个体的,物质化的肉体的,像人一样的生命体? 当然不是! 作为宇宙的基础,他不是像这个宇宙中的任何其它事物的一个个体那样,他更像是一个生命场, 像覆盖和穿透整个物质世界的一种意识,因此宇宙的基础,被杀羔羊其实是就是一种遍在,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源。当然,这太初之道并不像我们生物学的眼睛所看到的一种对象,而是像一个看不见的“以太”作为宇宙的背景,更确切地说,作为宇宙的基础,宇宙的中介者,或宇宙的母体。与我们的常识相反,遍在之耶稣、真正的被杀羔羊才是真正永恒的自我存在,而整个物理宇宙或多元宇宙是虚拟的、不真实的,只是这原本的遍在的被杀羔羊的一种显化现象,或者说,是耶和华神(我是)的绝对意识的思维内容,宇宙万有之被创造,其实质就是耶和华神(我是)的绝对意识的思维活动。如果说虚拟宇宙相当于绝对意识的一个“梦”,宇宙万有就是这个梦的内容或符号,而被杀羔羊耶稣基督就是耶和华神(我是)在他的梦中的自己,作为这个梦中内容的主宰,创造者,生产者,控制者,支持者,以实现绝对意识的思维活动本身的目的。
这个观点看起来异想天开,但却是对圣经真理的深刻理解的结果,它告诉我们,宇宙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宇宙为什么存在。人们从《创世记》知道我们的宇宙是从起初被创造出来的,是神创造出来的,是神下令创造宇宙的。但谁是神呢?为什么神一定要创造宇宙呢? 神是如何创造宇宙的呢? 那个起初是什么时候? 宇宙位于何处? 神创造宇宙难道没有理由吗? 宇宙的意义是什么? 神创造了一个宇宙还是多个宇宙?
神的创造并不局限于一个宇宙。圣经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就在这末世,藉着他儿子晓谕我们,又早已立他为承受万有的,也曾藉着他创造诸世界。”(希伯来书1:2) “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藉神的道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希伯来书11:3)
创造的开始时间并不是从未定位的漫长的过去的一个“起初”开始,而是从永恒的现在开始, 称为“今天”,我们命名为永在的现在,因为如果没有参考系统,起初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 “今天”是时间参照系的原点,是安息日,被造之物,万有的绝对开端,正如经上所记:“于是这许多年以后、他又在大卫的书上、限定一日,今日,如果你们听他的话,就不可硬着心。若是耶稣已经叫他们享了安息,后来神就不再题别的日子了。这样看来,还有一种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 (希伯来书4:7-9 钦定本)
“今日”是世界的开端,也称之为世界的终端,正如经上所写:
“也不要常常将自己献上、像那大祭司每年带著别的血进入圣所。因为那样,从世界的根基起,他必定多次受苦了:而如今在这世界的终端一次显现,通过把自己献为祭,好除掉罪。”(希伯来书9:25-26 钦定本)在这里,世界的终端就是被称为“今天”的时间的开端。
神从永恒中创造了宇宙,这是一个容易接受的观点。但是什么是永恒呢? 神是谁? 我们的神不是一个抽象的虚幻的神,他是一个在这个物质世界里有血肉之体的神(一次性肉身化),这个血肉之体经过死亡而复活,并且遍布整个宇宙,与人同在,所以他被称为永恒的以马内利(与人同在之神)。永恒意味着他占有一切时间,他总是在当下的现在:“那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主耶稣说,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始,我是终。”(启示录1:8 钦定本)(注解:这段汉译经文是本文作者根据钦定本圣经启示录第一章八节的上下文意义译出。)
这里主耶稣的第一个属性被强调为“今在”,意思是他是那永远在永恒的现在的“我是”(我在)。所以正是从现在他创造宇宙。这个被杀羔羊现在正在创造宇宙。现在,被称为今天。除了从他的神圣的现在,宇宙什么时候被创造出来的呢? 宇宙如何能从他神圣的面前逃脱呢? 我们从他神圣的面前将去哪里呢? 他的临在就是他的现在,因为他永远存在,无所不在,遍在。
同样地,我们宇宙的位置并不是未受限制地飘浮在任何地方,而是坐落在这个被杀羔羊的身上,整个宇宙或多元宇宙就坐落在他身上,安息在他身上。虽然这只被杀羔羊是看不见的太初之生命之道,但他是真实的位格存在或意识存在,而不是神、灵、生命、主、主人、思想、原则或许多其他形而上学概念的抽象称号,整个宇宙只坐落在他身上,安息在这具体的生命之道上,万物都在他的面前,艾萨克·牛顿称他为神圣的临在,因为他无处不在。基督的无所不在(遍在)不是理论上的,而是真实的,但这种真实是人类的意识无法想象的,主耶稣在圣经中用闪电的比喻启示我们他那真实的遍在:“因为人子在他降临的日子、好像闪电、从天这边一闪、直照到天那边。”(路加福音17:24)
他是如何创造宇宙的? 这是一个大问题。人们会说神用他的话语创造了宇宙。但是问题仍然存在,他的话语如何在虚空、虚无中命令,然后宇宙就出现了呢? 即使黑格尔也没有解释绝对精神为什么必须外化然后宇宙才能形成? 圣经已经给了我们启示。我们可以从《创世纪》中得到这样的提示:“耶和华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了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面前。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创世纪2:21-24)
夏娃是如何从亚当生产出来的,类比地,宇宙是从被杀羔羊,这最终的亚当生产出来的。这只是一个类比,但原理是一样的,我们从夏娃因为爱情的缘故而被创造的具体事件中推导创世的过程,因为她是从亚当身上取出来的(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这就解释了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造夏娃,第二,为什么亚当那么爱夏娃,第三,夏娃是怎样被造出来的。
同样,宇宙被创造的原理和方法也是一样的。羔羊,独生神从他的“遍在”,因为爱情的缘故“取”出整个宇宙。或者说将他的“质”按照他的思维,意愿,爱情的设计形式化(成形),及所谓按他的“形象”造人,这种爱是具体的神性之爱,不是柏拉图式的,就像亚当紧贴夏娃,这“遍在”紧贴宇宙,这是真正的“神与我们同在”——以马内利。事实上,我们需要将这个原则相反地运用于人类的情况, 人类之所以有爱情,婚姻,性等等是因为我们的神拥有所有这些属性,他是一个真实的位格,拥有人类的各种本性,不过在质和量上都远远超过人性。人之所以具有人性的事实,正是因为他首先,原本具有所有这些本性和特征,他的创造物也遵循着同样的原则。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神首要地是一个带有实质存在的位格(我是), 他有他的本体,所以他为了他的神圣安息从他的本体中将人类“取出”作为他的爱的对象。
因为人类从他的本体中被赋予了类似的人性,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从类比的意义上演绎他的本性,正如汉斯昆(36)所写:“祂的永恒不应被理解为柏拉图式的无时间性,而应被理解为与所有时间有力地同时存在; 祂的无所不在不是在宇宙中不活跃的延伸,而是对所有空间的主权统治;他的性精神性不是与被认为是邪恶的物质的一种排他性对立,而是超越所有被创造的事物的无限力量;他对世界和人类的善不是一种自然的善的辐射,而是自由的爱,亲切的关注; 他的不变性不是一种僵硬的、基本的、死一般的不动,而是在他丰富的生命中对自己本质的忠诚;他的正义不是一种基于无时间的秩序理念的奖赏和报复的分配,而是一种仁慈的、创造拯救的正义,根植于对与人类的契约的忠诚;他的不可理解性不是抽象的,我们不确定的存在的无名的“缘由”特质的缺乏,而是他的行为所表现出的他者性,不可控制性,不可预见的能力。”(37) “因此,我们不应把神看作一个远离人的抽象概念,而应把神看作一个具体的实在,这个实在绝不是令他无动于衷的,而是绝对地牵涉到他,并对他提出诉求。他不是一个在运动的世界里(或外面)保持不动的神,而是在人类历史的范围内行动,并在人类的事件中使自己为人所知,以人类的方式揭示自己,制造与人可能的相遇、交谈、联系的神。因此,他并不是一个置身于一切之外,在一种不受世界苦难影响的超越性中保持崇高的神,而是一个积极地参与并牵涉进这段沉郁的历史中的神。他不是一个冷漠、无情、不可理喻的神,而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怜悯心的神。总之,他是一个有着人类面容的神。”(38)
这种特殊的创世论也被称为特殊的末世论。我们的 “现在”临在的定义是末世论的概念。不是普通的意义。末日不是结束的时间,而是“今天”,不是宇宙的结束,而是宇宙的开始,宇宙现在正在被被杀羔羊所创造。就像今天被称为最后一天, 耶稣基督相应地被称为最后的亚当,最后的亚当不是指最后一个人,而是指人的终极实体,在这个终极实体里,亚当和整个宇宙以他的形象形成或生成出来。这个终极实就是那位格“我是”,就是绝对意识或绝对精神本身,在现在,并在他的临在里正在创造天地, 也就是说。正在进行它的思维活动,保罗称他为赐生命的灵:“经上也是这样记着说、‘首先的人亚当、成了有灵的活人。’末后的亚当、成了叫人活的灵。”(哥林多前书15:45)
正是最后的亚当,就是位格“我是”,绝对意识(绝对精神)从他无限圣痛和受苦的圣餐杯(自己的神体)中将人类和万物取出来。这血是使人活的灵,意思是血是生命之源泉,他使我们活过来。这被杀的羔羊将生命的气息吹进人的鼻孔里,从“今天”,所有的人都成为有生命的灵魂:“耶和华神就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人就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灵魂。”(创世记2:7 钦定本)
被杀的羔羊,最后的亚当,正在把生命的气息吹进每一个生命体。这个过程从创世之初就没有停止过,就像羔羊从创世之初就被杀了一样,如果停止了,就没有人类,没有世界,根本就没有宇宙。如果最后亚当停止吹送生命之灵,一切生物都会瞬间死亡。人类从他里面取出,他这样做只是为了爱的缘故,他如此爱世人,因为这是他的骨中之骨,他的肉中之肉。这里我们故意用现在时,而不是过去时,因为我们的宇宙历史从现在开始。这意味着被杀羔羊、最后的亚当在万有之先、在宇宙之前、在第一个亚当出生之前:“他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他而有的。”(歌罗西书1:17) 这里短语“在万有之前”不仅仅是意味着他在时间序列之前,“之前”不仅仅是那个意义, 这里“之前”是更有可能意味着是他在时间的序列之外,时间属于他,他不属于时间,他不受制于时间,他超越了时间的限制,他克服了时间的限制,他是时间的创造者,(对他来说,时间是不存在的)他怎么能受时间的支配呢? 他占据了所有的时间,他站在永恒的现在,从他的神体中释放出整个宇宙。所以在万有之前就是在万有之上,在万有之外。他是在永恒的现在,甚至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说,他是从来临的未来而来。事实上在万有之前意指自临在的未来,并非必要地好像我们人类经历的时间序列那样指在所造万物的时间之前。“他在万物之前”这个表达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在万物被创造之前,他自己本来就在那里存在着,虽然什么东西都还没有,但他自己在那里,不仅他的位格,他的意识,而且他的本性、实体自在地在那里。这被杀羔羊耶稣基督是自存的。他仍然是“我是”,完全的,实质的,而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为他实际上是真实的,而所谓的一切事物和宇宙,本质上是虚拟的,数字的,模拟的,虚幻的,本质上像一个影子,像一个梦。无论宇宙是否被创造,他自己都在那里,带着他的原本位格“我是” 和他的原本实质。他的主观和客观的存在永远不会改变,甚至当整个宇宙被完全灭绝,他仍然在那里,仍然在现在,仍然在宇宙被造并坐落其上之前他原来的地方。所以当宇宙如所假设的那样将来毁灭的时候,他还会在那里,另一方面当宇宙被创造,他就会被万有挤出去吗? 绝对不可能,他仍然在他所在的地方,他仍然弥漫整个宇宙,渗透万有,因为他自己仍然在他原来的地方,万有是他周围像一个影子,在他的面前是赤裸敞开的:“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意念、都能辨明。并且被造的,没有一样在他面前不显明的。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希伯来书4:12-13) 这里神的话(道)就是指耶稣本人,神的道就是神,很奇怪的逻辑,但却是真实的,正如圣经所写:“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约翰福音1:1)
我们常常忽视这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即他是生活在他的造物里面,充满万有,尽管他创造了宇宙,宇宙只属于他,万有只属于他,人类只属于他,他到他自己的地方来,但自己的人却不接受他,即使他在世界,在人类面前,面对面,我们大多数人还是不认识他:“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他造的、世界却不认识他。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却不接待他。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子。这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神生的。”(约翰福音1:10-13) 凡认识他的,他必报答他们,作为仅从神生的儿子们。也就是说,他们是从他而来的,是他在他们里面继支撑他们,更新他们。
生命在他里头。(约翰福音1:4),整个宇宙安息在他里面,他是宇宙的创造者,从宇宙的视角,他是宇宙的背景,但从神本主义的视角,他是宇宙的高光,看不见的主角和根基。他不是一个远程的神对他所创造的宇宙冷漠,而是一个与人同在之神,致力于他的事业,他的项目,他的工程, 他的梦想,他的事业。他的事业是什么呢?人就是他的爱的对象,是他的工程,他的事业。神的事业不是宗教,不是制度,不是法则,不是律法,而是人,如汉斯昆所写“神的事业不是律法,而是人。”(39) 他热心于他的事业和梦想,整个宇宙就是他的“梦”。这里“梦”是一个类比的词,但是一个非常准确的类比,强调宇宙虚拟性及其真实意义。
他在世界,世界是他造的,世界不知道他(约翰福音1:10),宇宙不是坐落在,安息在远离这神圣临在的一个无限虚空和虚无之上,不!整个宇宙在他的里面,在他的心里面,安息在他里面,成为他的对象,显现在他的面前:“耶和华说、我岂是近处的神、不也是远处的神呢。人岂能在隐密处藏身,使我看不见他呢。这是耶和华说的。我不是充满天地吗?这是耶和华说的。”(耶利米书23:23-24)“要叫他们寻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们作诗的、有人说、我们也是他所生的。 ”(使徒行传17:27-28)
三, 结论:宇宙的根基
综上所述,宇宙的基础不是没有生命的物质,不是没有生命的自然法则(虚拟宇宙和其中所有的事物本身都是没有生命的, 生命只在耶稣基督里面),也不是抽象的原则和原理,而是一个无限生命或纯粹生命,全知全觉意识,遍在圣灵或称为绝对精神,他就是耶稣基督,圣经《启示录》第五章将被杀羔羊界定为大卫的根(启示录5:5-6)。事实上创世以来被杀的羔羊耶稣基督不仅是大卫之根,更是宇宙之基,而宇宙及人类历史乃是从耶稣基督的圣餐杯涌出的虚拟的无限的泡沫。圣餐杯代表被杀羔羊耶稣基督无限牺牲的大爱和大能(大爱和大能不是抽象的言辞,而是真实的牺牲和圣痛意识),这个无限牺牲的大爱和大能就是宇宙的根基,正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最后引用德国诗人席勒的诗句所作的总结:“两者,或 (知性地)被理解的(begriffen)历史,立即形成绝对精神的回忆和各各它,现实,真理,它的宝座的确定性,没有这些,它是没有生命的,孤独的,单独的。只有这精神王国的圣餐杯向神涌起他自己的无限的泡沫。”(40)
(文中圣经钦定本经文及其它引文均由本文作者从英文版直接译出。)
注解:
(1) Lecture, 'Das Wesen der Materie' [The Essence/Nature/Character of Matter], Florence, Italy (1944). Archiv zur Geschichte der Max-Planck-Gesellschaft, Abt. Va, Rep. 11 Planck, Nr. 1797.
(2) SCIENTIFIC AMERICAN June 2005 Volume 292, Issue 6科学美国2005年6月。
(3) Insightful Quotes By Galileo Galilei, The Father Of Science, from quotes. The famouspeople.com
(4) Einstein described Galileo's work as one of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thought and the true beginning of physics.
(5)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三十二章
(6)《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又称<<完美智慧300行>>,由三藏大师鸠摩罗什从库车译为中文,由查尔斯陆克从中文译为英文。
(7) From Niels Bohr – Wikiquote : Those who are not shocked when they first come across quantum theory cannot possibly have understood it. Anyone who is not shocked by quantum theory has not understood a single word. If you think you can talk about quantum theory without feeling dizzy, you haven't understood the first thing about it.
(8)双缝实验,或称双狭缝实验(Double-slit experiment)是一种展示光子或电子等微观物体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实验。双缝实验是一种“双路径实验”。在双路径实验里,微观物体可以同时通过两条路径或通过其中任意一条路径,从初始点抵达最终点。这两条路径的程差促使描述微观物体物理行为的量子态发生相移,因此产生干涉现象。
(9) 托马斯·杨(1773年6月13日- 1829年5月10日)是一位英国博学家和医生。杨在视觉、光、固体力学、能源、生理学、语言、音乐和声和埃及学等领域做出了显著的科学贡献。在让-弗朗索瓦·商博良最终扩展他的工作之前,他在破译埃及象形文字(特别是罗塞塔石碑)方面“做出了许多原创和有见地的创新”。威廉·赫歇尔、赫尔曼·冯·亥姆霍兹、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等人都提到过他。杨被称为“最后一个无所不知的人”。 扬受到牛顿实验的影响,创立了光的波动理论。他的工作后来得到了奥古斯丁-让·菲涅尔的支持
(10) 埃尔温·薛定谔(1887年8月12日- 1961年1月4日),诺贝尔奖获得者,奥地利物理学家,他在量子理论中提出了许多基本结果: 薛定谔方程提供了一种计算系统波动函数及其随时间动态变化的方法。
(11) 沃纳·卡尔·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1901年12月5日—1976年2月1日),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代表性人物。1933年,因为“创立量子力学以及由此导致的氢的同素异形体的发现”而获得1932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是给出了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矩阵力学),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又称“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和S矩阵理论等。他的《量子论的物理学原理》是量子力学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
(13) 保罗·阿德里安·莫里斯·狄拉克, 1902年8月8日—1984年10月20日),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
(14) 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指的是以古典力学的观点来看待非相对论量子力学所描述的微观粒子的话,微观粒子会同时显示出古典上的波动性与粒子性。比如说,古典力学把波函数的位置观测结果必为明确位置视为“粒子性”;一方面又把机率幅具有的线性叠加性视为“波动性”。
(15) 以太(Luminiferous aether)或译为光乙太,原本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所设想的一种物质,为五元素之一。19世纪的物理学家,认为它是一种曾被假想的电磁波的传播介质。
(16) 量子纠缠,即在量子力学里,当几个基础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后,由于各个粒子所拥有的特性已综合成为整体性质,无法单独描述各个粒子的性质,只能描述整体系统的性质,则称这现象为量子缠结或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
量子纠缠是一种纯粹发生于量子系统的现象。
(17)罗纳德 汉森(Ronald Hanson),荷兰代尔夫特技术大学教授,首席科学家,他指出量子论必须承认“幽灵般的远程效应”。
(18)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是出生于德国、拥有瑞士和美国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创立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的相对论及量子力学,也是质能等价公式(E = mc2)的发现者,他在科学哲学领域颇具影响力。因为“对理论物理的贡献,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的原理”,他荣获192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22年颁发)。这一发现为量子理论的建立踏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19)鲍里斯·波多尔斯基(俄语:Борис Подольский,1896年—1966年)是一名生于俄国的犹太人,美国物理学家,与爱因斯坦、罗森一起提出EPR佯谬。
(20)纳森·罗森(Nathan Rosen,1909年3月22日—1995年12月18日),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他在1935年与爱因斯坦及鲍里斯·波多尔斯基共同提出当时量子物理学理论下会出现的EPR佯谬现象。有关文章刊于《物理评论》1935年第47卷,题目为《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全的吗?》(Can Quantum-Mechanical Description of Physical Reality Be Considered Complete?)。后又与爱因斯坦共同提出虫洞(爱因斯坦-罗森桥)假说。
(21)约翰·贝尔,北爱尔兰物理学家,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三位从事量子纠缠相关实验的物理学家,获奖理由中直接提到了“贝尔不等式”。贝尔以量子力学基础方面的研究而著名,特别是提出了贝尔定理和贝尔不等式,他告诉了我们物质微观世界遵循难以想象的规律,如今这已成为量子信息领域的基础。
(22)阿兰·阿斯佩(法语:Alain Aspect,1947年6月15日—),出生于阿让,法国物理学家、1980年代早期,当他作博士论文时,他做了验证贝尔不等的实验,揭示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鲍里斯·波多尔斯基和内森·罗森进行的EPR思想实验的错误。阿斯佩的实验为CHSH不等式被违反的假说提供了支持。一个位置发生的量子事件可以瞬间影响到另一位置的事件,而无法找到两个位置存在交流的明显机制,即无法被局域实在论解释的现象,这被爱因斯坦称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阿斯佩的实验为这种量子力学现象提供了证据。在贝尔不等式实验之后,阿斯佩还研究了中性原子的激光冷却、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23)大卫·约瑟夫·玻姆(David Joseph Bohm, 1917年12月20日- 1992年10月27日),美国科学家,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对量子理论、神经心理学和心理哲学做出了非正统的贡献。玻姆提出的观点是,量子物理学意味着旧的笛卡尔现实模型——存在两种物质,精神的和物理的,以某种方式相互作用——太有限了。为了补充这一理论,他发展了一个数学和物理的“隐含”和“展开”顺序理论。他还认为,在细胞水平上,大脑是根据一些量子效应的数学原理工作的,并假设思想就像量子实体一样是分布式和非局部性的。
(24)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25)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1973年3月10日—)是一名出生于瑞典的牛津大学哲学家,以其在存在风险、人择原理、人类增强伦理学、超智能风险和逆转测试(Reversal test)方面的工作而知名。2011年,他创立了牛津大学马丁未来技术影响项目[4],并且是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Future of Humanity Institute)的创始主任。2009年和2015年,他被列入《外交政策》的全球百大思想家名单。博斯特罗姆发表了200多篇文章,并写了两本书,还与人合编了两本书。他撰写的两本书是《人类偏见:科学和哲学中的观察选择效应Anthropic Bias (book))》(2002)和《超级智能:路径、危险、战略(Superintelligence: Paths, Dangers, Strategies)》(2014)。《超级智能》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被伊隆·马斯克和比尔·盖兹等人推荐,并帮助普及了“超智能”一词。
(26)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德语:Max-Planck-Institut für Gravitationsphysik),也称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研究所(Albert-Einstein-Institut),是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一个研究机构,研究领域涉及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数学、量子引力,相对论天体物理和引力波天文学。该研究所成立于1995年,位于波茨坦(理论分支)以及汉诺威(实验分支)。
(27)大卫在麻省理工学院读本科时对量子场论和广义相对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生学习期间,他致力于Yang-Mills理论的有效散射振幅方法及其与重力解的关系。他的博士论文讨论了如何从费曼图计算引力辐射。这进一步证明了用于大型强子对撞机的理论方法可以适用于LIGO,这是两个最大的实验项目。David还对应用特殊数学来描述标准模型物理之外的量子引力感兴趣。
(28)斯蒂芬·威廉·霍金,CH,CB,FRS,FRSA: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及作家,生前任职剑桥大学理论宇宙学中心研究主任。他在科学上有许多贡献,包括与罗杰·彭罗斯共同合作提出在广义相对论框架内的彭罗斯–霍金奇性定理,以及他对关于黑洞会发放辐射的理论性预测(现称为霍金辐射)。霍金是第一个提出由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联合解释的宇宙论理论之人。他是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诠释的积极支持者。
(29)艾萨克·牛顿爵士,PRS MP(Sir Isaac Newton,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是一位英格兰政治人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1687年他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由此奠定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并为现代工程学打下了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学说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持,是科学革命的一大代表。
(30)Sir Isaac Newton。Principia, Book III; cited in; Newton's Philosophy of Nature: Selections from his writings, p. 42, ed. H.S. Thayer, Hafner Library of Classics, NY, 1953. “Divine Presence who sets the universe in motion: This most beautiful system of the Sun, planet and comets could only proceed from the counsel and dominion of the intelligent and powerful Being.”
(31)“自由善基”是从生物学“ATP"概念类比而来,本文作者将之与圣经中的“挽回祭”概念同列,以利于对“挽回祭”概念的正确理解:“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着耶穌的血,藉着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為祂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好在今時顯明祂的義;使人知道祂自己為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羅馬書3:25,26)
(32)“τὸ πνεῦμα στεναγμοῖς ἀλαλήτοις” Greek Study Bible (Apostolic / Interlinear) Romans 8:26
(33)D. Marbaniang Omnipresence,Light of Life,Bombay Feb. 2018
(34)Lorentz ether theory A19 Free encyclopedia Wikipedia
(35) Maxwell’s Demon From Free encyclopedia Wikipedia
(36)汉斯·昆(德语:Hans Küng,1928年3月19日—2021年4月6日),瑞士天主教神父、神学家、伦理学家、汉学家和作家。自1995年起,他一直是全球伦理基金会的主席。
(37)汉斯昆:《论基督徒》,见“冲突”第307页
(38)汉斯昆:《论基督徒》,第四章冲突 308页
(39)汉斯昆《论基督徒(上)》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P315
(40)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
Cosimo Classics, 1 Dec 2011
版权所有
吴明山先生保留所有权利。未经作者许可,本文本的任何部分不得复制或以任何形式转载。
Copyright by Mr. Mingshan Wu. All rights reserved. No part of this text may be duplicated or republished in any form without the permission of the author.
作者简介
吴明山先生,1963年出生于中国江苏,先后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加拿大华人神学院(卡尔加里)。
早年著有《存在的不幸》、《存在与对象》、《存在的自我产生的过程》、《辩证法的本体论意义》、《关系形态论》等哲学论文,获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先生高弟,国际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熊伟先生高度评价。
著有神学著作:《献祭的意义》、《希伯来书研究》、《以马内利》 等专著
译有英国桂冠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代表作《悼念集》全集,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经典诗选。
出版书籍《以马内利,耶稣之血的系统神学》1-7卷英文版、《以马内利中英文版》1-14卷、《作为本体论的辩证法》、《丁尼生悼念集英汉参考版》、《朗费罗经典诗选英汉文版》、《蓝梦诗篇与评论中英文版》。《以马内利,耶稣之血的系统神学》一书逾100万英文,获得英国圣公会大主教伊恩·詹姆斯·布莱克利的高度赞扬,并为该书撰写序言。
发表诗歌:《雪》、《梦》、《自由之神之吻》 《夜》等,荣获第四届中国诗歌展银奖。
2011年定居英国,积极从事中英经贸及文化交流活动。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Mr. Mingshan Wu, born in Jiangsu, China in 1963, successively studied i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mer Shanghai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Canadian Chinese School of Theology Calgary,.
Wrote in his early days philosophical papers: “The Unhappiness of Being”, “Being and Objects”, “The Process of the Self-production of Existence”, “The Ontological Meaning of the Dialectics”, “The Form of Relationship” and so on, which were highly approved by the internationally famous scholar Mr. Xiong Wei, who is the Professor of Beijing University, the student of Existentialist philosopher Martin Heidegger.
Wrote theological works: “The meaning of sacrifice”, “A study of the Book of Hebrews”, “Immanuel”
Translated “Classic Poems of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and the complete works. "In Memoriam", the masterpiece of English Poet Laureate, Alfred Tennyson into Chinese。
Published:"IMMANUEL, The Systematic Theology of the Blood of Jesus" Vol. I-VII, "IMMANUEL English-Chinese Version" Vol. I-XIV , "The Dialectics as Ontology ", " English-Chinese Reference Version In Memoriam A.H.H" , "Classic Longfellow's Poems English-Chinese Version ". The Book of “Immanuel, The Systematic Theology of the Blood of Jesus" with total English words of more than one million has been highly praised by the Right Reverend Ian James Brackley, the former Anglican Bishop who wrote the Foreword for the book.
Published: "The Blue Dream Poetry and Review (Chinese-English Version)" . “The Night” "The Snow" "The Dream" and "The Kiss of God of Liberty" won the Silver Prize of the 4th China Poetry Exhibition.
Since2011 settled in the UK and actively engages in Sino-British Economic-trading and Cultural Exchange Activities.
上一篇:吴明山:宇宙意识中的病毒符号
下一篇:吴明山:存在的自我产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