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推荐

吴远声:最后的打更人

吴远声:2025-10-15   来源:原创
评论:(0)   阅读:(12)

分享到:
摘要:

如今老谢老了,步子慢了,梆声也不如从前洪亮。文物局说要申报非遗,电视台来拍过纪录片。可他最在意的,是还没找到接梆子的人。晨光熹微中,他结束最后一轮巡更。煤油灯熄灭的刹那,梆声余韵还在梁间缠绕,像不肯散去的旧梦。这座千年古城即将醒来,而某个古老的职业,正随着他的背影,缓缓走进历史深处。

打更图片,打更人图片,更夫打更的图片(第3页)_大山谷图库

  子时的青石巷,月光在湿漉漉的板路上淌成一条奶白的河。就在这时,巷子深处传来三记竹梆声,清脆、空灵,像夜的眼眸轻轻眨动。随后是一声苍老的吆喝:“平安无事——”尾音拖得很长,在氤氲的夜气里袅袅盘旋,最终融化在更深的寂静里。这是老谢,古城里最后的打更人。

  他巡夜的装备简单得近乎古朴:一盏玻璃罩煤油灯,灯光如豆;一面椰子壳制成的梆子,音色沉厚;一面小铜锣,清越激扬。羊皮坎肩洗得发白,绑腿打得一丝不苟,千层底布鞋踏在石板上,只发出猫一般轻柔的声响。这套行头,伴他走过了四十载寒暑。

  打更是门失传的学问。老谢说,梆声里有乾坤。初更(戌时)一慢一快:“咚——咚”,连打三次,如老人叩门;二更(亥时)打一下又一下,慢而沉稳;三更(子时)一慢两快:“咚——咚、咚”;四更(丑时)一慢三快;五更(寅时)则如骤雨,一慢四快。老街坊们不必看钟,听声便知时辰深浅。

  他的巡夜路线是固定的。从钟楼出发,经状元坊、过慈姑巷、绕荷花塘,最后返回城隍庙。四十年,足够把青石板走出凹痕。他知道哪家老人咳嗽需要留心,哪户晚归的工匠还在赶工,哪段路面的青砖松动了需要避开。他的身影掠过一扇扇沉睡的木门,像慈母为孩童掖好被角。

  夜深时分,他会坐在码头石阶上歇脚。煤油灯在河面投下碎金,河水裹着月光静静东流。这时常有夜钓者递来烟卷,或是赶早市的菜农塞来个番茄。他们围着灯火低声交谈,说些家长里短,论些年成好坏。这些零碎的话语,和梆声一样,都成了夜晚的注脚。

  年轻人笑他固执。智能手机能报时,监控摄像头遍布全城,谁还需要打更?老谢只是笑笑。直到那年冬天,独居的张婆家炭火中毒,是他闻见异味破门救人;流浪汉醉卧雪地,是他发现后背到屋檐下。人们这才明白,他敲响的不只是时辰,更是这座古城沉睡的良知。

  如今老谢老了,步子慢了,梆声也不如从前洪亮。文物局说要申报非遗,电视台来拍过纪录片。可他最在意的,是还没找到接梆子的人。晨光熹微中,他结束最后一轮巡更。煤油灯熄灭的刹那,梆声余韵还在梁间缠绕,像不肯散去的旧梦。这座千年古城即将醒来,而某个古老的职业,正随着他的背影,缓缓走进历史深处。

我要赞一下 (0)

文章评论

  

最热评论

意见反馈

请点击我要留言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联系方式

电话:010-56142345    邮箱:wenyitongbao@126.com

中国青少年作家委员会     文艺通宝编委会     北京文易通宝文化传媒中心  北京满堂红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本网站坚持原创,反对任何形式的抄袭和克隆。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京ICP备12030317号-2        本文观点属于作者,如有侵权,证据充分,本网站负责协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