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推荐

宋静岩: 古籍守护者

宋静岩:2025-10-15   来源:原创
评论:(0)   阅读:(20)

分享到:
摘要:

窗外,是现代都市的喧嚣与流光。而这间修复室里,只有灯下专注的身影,与古籍无声的呼吸。杜明远先生和他的同事们,日复一日,用极致的耐心与精湛的技艺,对抗着时间的侵蚀。他们修补的,不仅是破损的书页,更是文明的记忆,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这求新求快的时代,他们以一种近乎固执的坚守,诠释着何为真正的“传承”

“古籍守护人”郑振铎纪念展开幕 宋刻珍本讲述护书往事_手机新浪网

  在国家图书馆地下三层的文献修复中心,时间以另一种流速悄然前行。恒温恒湿的环境里,年过六旬的修复专家杜明远先生,正俯身于一张宽大的榆木案前。案上,一盏无影灯投下柔和的光,照亮了一册亟待救治的宋刻本《礼记》。书页脆化严重,虫蛀处如星罗棋布,水渍晕开了部分墨迹,仿佛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身上布满了岁月的伤痕。

  修复的第一步是细致的清理。杜先生用柔软的羊毛排笔,屏住呼吸,极轻、极缓地扫去书页上的浮尘与虫卵。对于顽固的污迹,他不用一滴化学药剂,而是以自制的蒸汽熏蒸法,利用纯净水蒸气的温柔力量,使污垢软化,再用特制的竹起子一点点剥离。他说:“对待这些历经数百年的纸张,要像对待婴儿的肌肤,任何强力的手段都是伤害。”

  补纸的选择,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起身走向那占据整面墙的补纸库,里面收藏着从唐宋到明清各时期的古纸样本。他取出一小张宋代桑皮纸,在灯下与残页反复比对帘纹、厚度与色泽,直到找到肌理最为接近的一片。裁纸时,他不用剪刀,而是顺着纤维的走向,用指尖蘸水引导,轻轻撕开,形成毛茸茸的、易于融合的纸缘。这古老的技法,名为“溜口”。

  上浆是关键。他用古法炼制的小麦淀粉浆糊,稀稠适度,以特制的羊毫毛笔,蘸取适量,在补纸背面均匀刷开。贴合时,心、眼、手高度统一,借助放大镜,将补纸的纤维与原书的帘纹精准对位。再用棕刷在垫纸上轻轻排扫,赶走气泡,让两者浑然一体。整个过程,如同进行一场精密的显微外科手术。

  修复一页,往往需要数小时甚至数日。压平晾干的过程更是漫长,需在吸水纸与压书板之间静置多日,让时间来完成最后的融合。杜先生的工作日志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一道工序的细节与心得,字迹工整如蝇头小楷。这不仅是工作记录,更是一部珍贵的修复档案。

  有人曾问,将如此宝贵的精力倾注于这些可能无人再读的“故纸堆”,意义何在?杜先生轻轻抚过刚修复好的一页,那纸张在他手下发出细微的、如同苏醒般的“悉索”声。他指向一行清晰的墨迹:“你看,这八百年前的智慧,因我们的双手,得以再次清晰地呈现在后世眼前。我们不是简单的修书匠,我们是时间的摆渡人。”他顿了顿,望向窗外,“文明的火种,需要有人小心呵护,才能穿越漫长的历史甬道,永不熄灭。”

  窗外,是现代都市的喧嚣与流光。而这间修复室里,只有灯下专注的身影,与古籍无声的呼吸。杜明远先生和他的同事们,日复一日,用极致的耐心与精湛的技艺,对抗着时间的侵蚀。他们修补的,不仅是破损的书页,更是文明的记忆,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这求新求快的时代,他们以一种近乎固执的坚守,诠释着何为真正的“传承”。

我要赞一下 (0)

文章评论

  

最热评论

意见反馈

请点击我要留言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联系方式

电话:010-56142345    邮箱:wenyitongbao@126.com

中国青少年作家委员会     文艺通宝编委会     北京文易通宝文化传媒中心  北京满堂红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本网站坚持原创,反对任何形式的抄袭和克隆。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京ICP备12030317号-2        本文观点属于作者,如有侵权,证据充分,本网站负责协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