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推荐

吴明山: 《圣像崇拜及其历史影响》评注

吴明山:2025-08-01   来源:原创
评论:(0)   阅读:(17)

分享到:
摘要:

吴的论点很有力,在神学上大胆,在圣经世界观中逻辑上是一致的。它可能无法说服所有读者——尤其是那些天主教或东正教传统的读者——但它挑战现代教会重新思考没有与基督真正共融的可见宗教的属灵危险。

        《圣像崇拜及其历史影响》评注

                              吴明山 

吴明山的论文《圣像崇拜及其历史影响》为读者准备了一个严肃的主张:圣像崇拜及其神学在拜占庭的衰落中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不是随便的断言。它表明,神学的错误或过度扩张,特别是在神的物质表现方面,可能已经产生了文明后果——这是一个大胆且发人深省的提议。以下是对此文的详细评论,从英文原文译出。

导言:

1. 论文的目的和结构

吴清晰地概述了他工作的三重结构:·历史回顾·神学批判·更广泛的历史影响

这种结构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不仅将问题根源于其历史发展,还进一步提出了以下问题:·这种做法在神学上是否合理?·它对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之一的命运产生了什么影响?这种方法论方法——将神学与历史因果关系结合起来——是批判性基督教史学的特点,让人想起爱德华·吉本的风格,但带有神学的视角。

2. 历史背景:从君士坦丁到偶像分离

吴追溯了从君士坦丁对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化到8世纪偶像危机的演变:

·君士坦丁的转变(约公元312年)被正确地认定为一个转折点。基督教会从受迫害的教派变成了帝国宗教。

·然而,吴指出了一个关键的悖论:偶像崇拜即使在基督教统治下也依然存在。这一观察暗示了融合,异教习俗与基督教符号融合。

首都向东迁移到君士坦丁堡带来了东方文化和神秘的影响,这可能加深了礼拜的物质和视觉方面,为圣像崇拜奠定了基础。

吴的框架表明,圣像崇拜不仅仅是神学上的,还受到文化上的制约,尤其是拜占庭形式。

3. 打破偶像的争论:吴对反偶像运动做了简洁而丰富的总结:

·利奥三世的法令(726年)启动了第一阶段的教皇崩溃。他的政治和神学动机可能很复杂:既要净化基督教崇拜,又要维护帝国权威。

反响强烈:教会分裂、民众骚乱,以及教皇格雷戈里二世的开除教籍。这反映了东西方分裂的加剧——罗马和君士坦丁堡已经在分裂。

·尼西亚二世会议(787年)恢复了对圣像的崇拜,并把亵渎圣像定为异端。

吴准确地抓住了教义的利害关系:偶像崇拜不是边缘问题——它成为了东方正统教的边界标志。

4. 为什么这很重要?通过以“更广泛的历史影响”的问题结束导言部分,吴为读者准备了一个严肃的主张:圣像崇拜及其神学上的正当性(或过度)在拜占庭的衰落中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不是随便的断言。它表明,神学的错误或过度扩张,特别是在神的物质表现方面,可能已经产生了文明后果——这是一个大胆且发人深省的提议。

神学和哲学意义:·崇拜偶像是一种忠实的表达,还是对偶像崇拜的回归?·有形的事物是否分散了无形的事物的注意力,破坏了灵性的纯洁?·国家强加的神学(无论是破坏偶像还是亲偶像)会腐蚀教会和帝国吗?这些都是吴隐含提出的问题,并承诺在后面的章节中明确探讨。

摘要:在这一导言中,吴:·确立了圣像崇拜的历史和神学重要性。·为他的论点建立了一个清晰的三部分结构。·强调宗教实践与文明轨迹之间的联系。·表现出对文化传统与经文权威之间紧张关系的认识。

第一章:圣像崇拜的历史概述

1. 从早期封禁到逐步接受:“早期基督教会正式禁止偶像崇拜,但随着基督教的扩张,这一教义逐渐被侵蚀......”吴首先强调了一个重要的轨迹:早期教会反对在敬拜中使用图像的明确立场,随着基督教获得政治和文化主导地位,这种立场逐渐发生了变化。       • 埃尔维拉会议(4 世纪初)禁止在教堂内绘画,这表明早期拉丁西方强烈的反偶像崇拜立场。• 然而,在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公元 313 年)之后,特别是一旦基督教成为官方国教,教会就容纳了帝国和大众宗教的元素——包括圣像和圣物。• 这种转变反映了对从异教罗马继承下来的文化习惯的妥协,在异教罗马,神圣的视觉表现很常见。吴将此描述为神学妥协的开始,导致后来的紧张局势和最终的争议。

2. 内部争议:可访问性与偶像崇拜:“反对者认为,对圣像的崇拜违反了神圣的意图,而支持者则认为,没有受过教育的信徒只能通过图像来理解基督教......”

这是整个教会历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关键论点:• 反圣像者(破坏形象的人)强调对上帝的超越和圣经对图像的警告的忠实。• 圣像崇拜者(偶像崇拜者)强调牧灵效用——图像帮助文盲信徒理解信仰的想法。吴在不过分简化的情况下展示了双方,强调了牧灵与神学的张力。

3. 亚他那修和圣像崇拜的神学根源:然后,吴将圣像崇拜的神学基础追溯到亚历山大的亚他那修,特别是通过他的道成肉身的教义:• 在《论道成肉身》中,亚他那修强调了基督的完全神性和人性,这成为后来圣像崇拜捍卫者的基石。  • 虽然亚他那修本人并不提倡使用圣像,但他的基督论的逻辑——上帝在基督里变得可见——打开了这样一扇大门,即基督的形象不是偶像崇拜,因为基督是上帝的可见形象。约翰福音 1:14,歌罗西书 1:15 – 这些经文支持上帝在耶稣身上明显地启示自己的观点。吴表明,道成肉身的神学,原本是为了保护基督的神性,后来被重新利用为圣像崇拜的知识基础。

4. 圣经和教父的对立:“圣经禁止一切形式的偶像崇拜——不仅在旧约中,而且在新约中......”吴小心翼翼地重申,圣经的见证绝大多数是反传统的:• 旧约:金牛犊(出埃及记 32 章)、铜蛇(列王纪下 18 章)、反复的预言性谴责。• 新约:约翰一书 5:21,警告不要看偶像和有形的敬拜。

他还指出,早期教会人物,如主显法尼乌斯和保罗社区,犹太人和穆斯林都拒绝崇拜圣像。这凸显了宗教间关于礼拜中视觉表现的危险的协议。

5. 反传统之争:政治和教义维度:“到公元 726 年,皇帝利奥三世颁布了圣旨,禁止向圣像和遗物支付所有荣誉......”在这里,吴开始叙述政治成果:• 利奥三世皇帝的禁令引发了反传统争议,在君士坦丁五世时期达到顶峰。• 吴认为大马士革的约翰是圣像崇拜的主要神学捍卫者。

主要教义区别:大马士革的约翰做出了一个重要的神学区分:• 敬拜(latreia):只归于上帝。• 崇敬(proskynesis):一种较低形式的荣誉,可以向圣人或图像展示。圣像的功能就像视觉经文——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通往神圣真理的窗口。

这成为东正教对圣像的主要神学辩护。

6. 决议:东正教的胜利:“在艾琳皇后恢复圣像崇拜后,第七届普世大公会议(787 年)......批准了大马士革的约翰的观点。• 第二次尼西亚大公会议(787 年)恢复了对圣像的崇拜,并谴责反圣像为异端。• 米迦勒三世皇帝(843 年)领导下的最终决议被称为“东正教的胜利”,至今仍每年都会被纪念。

吴展示了教会如何将圣像崇拜制度化,并将其编纂到东方礼仪和教义生活中。

7. 遗产和连续性:“尽管后来的分裂将西方(罗马天主教)和东方(东正教)教会分开,但两者最初都坚持圣像崇拜......”

吴在结束这一部分时指出,圣像崇拜成为前现代教会两个主要分支的共同遗产。

尽管发生了东西方分裂(1054 年)和后来的宗教改革时期的争端,但对圣像和图像的崇拜仍然是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核心习俗。

评注:

历史洞察:吴巧妙 地追溯了圣像崇拜从早期教会拒绝到广泛接受,然后是争议,最后是教会认可的演变。

神学深度: 道成肉身和视觉神学之间的联系得到了正确的强调。吴展示了基督的可见性如何被用来论证圣像的合法性。

平衡的方法: 反传统和反传统论点都清晰地呈现,使冲突易于理解和多维。

更广泛的含义: 这一部分为吴的更大论点奠定了基础:神学如何影响文明,包括潜在的衰落。

第二章:圣像崇拜的神学批判

1. 拉特里亚-普罗斯基尼西斯的区别:神学还是虚幻?

“这种区别对圣像崇拜者来说毫无意义,也无法掩盖偶像崇拜的本质。”

吴首先质疑圣像捍卫者(尤其是大马士革的约翰)所做的核心区别:• Latria = 只应敬拜上帝。• Proskynesis = 崇敬(尊重或崇敬),可以给予圣像、圣人等。

吴认为,在实践中,这种区别崩溃了: • 无论术语如何,在偶像前鞠躬的行为——祈祷、烧香、跪下——在功能上都是敬拜,无论个人是否有意。• 因此,崇拜很容易变成无意的偶像崇拜。

神学观点:行动揭示了忠诚。如果一个可见的物体占据了虔诚的座位,即使是无意识的,它也会成为假神。

2. 反对所有图像的圣经专制主义

吴将他的批评锚定在毫不妥协的圣经诫命上,特别是:• 出埃及记 20:2-5 – 十诫明确禁止制作任何偶像供敬拜。    • 申命记 4:25 – 即使偶像崇拜在文化或宗教上是正当的,上帝的愤怒也会被点燃。

他的核心主张是:“任何图像、圣像、雕像或代表都不能是上帝或代表上帝。”

这是对圣经的严格反传统解读。吴不允许象征或“帮助奉献”。任何视觉表现,无论目的或美感如何,都被视为违反上帝的圣洁。

神学基调:对上帝忿怒的敬畏优先于审美、文化或教牧方面的考虑。

3. 心理学论证:视觉崇拜作为人类的一种倾向:吴承认人类倾向于将抽象事物可视化,但坚持认为这不是使用图标的理由。• 我们倾向于为无形的事物创造有形的形式,这是我们堕落本性的一部分,而不是可以容纳的东西。• 即使一个人给这个形象起名为“耶稣”或“耶和华”,它仍然是一个人造物体,因此不可能是上帝。如果不小心应用,这是对道成肉身神学的挑战:仅仅因为上帝道成肉身,并不能成为用视觉方式描绘他的理由。

4. 对大马士革约翰的历史神学谴责:吴通过与金牛犊进行了大胆的比较,批评了大马士革的约翰对圣像的辩护:“如果我们应用大马士革的约翰的逻辑,金牛犊......也可以说是合理的。• 以色列人并没有声称崇拜牛犊本身,而是崇拜它所代表的东西——但它仍然受到谴责。• 同样,基督徒声称崇拜圣像只是象征性的,并不能否定偶像崇拜行为。吴指出,当行为与上帝的明确命令相矛盾时,意图就无关紧要了。

结论:即使是善意的神学理由(如约翰的)也可以掩盖不顺服。

5. 案例研究:青铜蛇:这是吴的论点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他用圣经中铜蛇的故事来说明,即使是神命定的象征也可以成为偶像: • 在民数记 21 章中,上帝命令摩西制造一条铜蛇。• 到了列王纪下18章,它已成为敬拜的对象,希西家王摧毁了它。吴的观点:“每一个偶像或圣物......如果它成为人类崇拜的对象,就必须被摧毁。”即使是神所赐的象征(如圣殿或帐幕),当它们将注意力从神自己身上移开时,也会成为偶像崇拜的干扰。

应用:没有任何宗教物品可以免于滥用。如果一个形象取代了信徒心中或行为中的上帝,它就必须消失。

6. 基督的肉身是破碎的,而不是偶像化的:吴从一般性论证转向以基督为中心的神学:“他的肉被打碎了......不是要成为形象,乃要成为咒诅,成为赎罪祭。

他强调:• 道成肉身的目的是牺牲,而不是美化。• 基督在十字架上的苦难和死亡应该导致悔改和信仰,而不是图像或艺术崇拜。

使用圣经:• 约翰一书 3:8:基督来是要毁灭魔鬼的作为,而不是为了在视觉上得到荣耀。• 希伯来书 2:14:他与我们的人性同分,战胜死亡。• 加拉太书 3:13:基督成了咒诅,而不是展示的对象。• 约翰福音3:14-15:将举起的铜蛇与基督被钉十字架相提并论——但不是为了敬拜。

强有力的神学观点:我们得救不是通过凝视图像,而是通过信靠基督的赎罪之死。他的破肉,就像铜蛇一样,绝不能成为视觉偶像。

7. 最后的警告:复活后对基督的理解:“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不再从世俗的角度看待任何人......”(哥林多后书 5:16)吴以保罗的话结束:我们不再按肉身认识基督。• 复活后,耶稣不应以尘世、视觉或物质的方式受孕。• 对基督的真正属灵理解是超越形象、视觉和艺术的。

最后呼吁:基督必须在属灵上通过圣经来认识,而不是通过图像。

评注

圣经严谨:吴的论点深深植根于圣经。他强调了许多段落(旧约和新约)来谴责所有形式的偶像崇拜——无论其意图如何。

对传统的批判:吴坚决谴责了对圣像的神学辩护,尤其是大马士革的约翰的区别。他认为,好的神学并不能成为不顺服实践的正当理由。

基督论焦点:吴最强的观点是,道成肉身是为了牺牲,而不是为了视觉上的敬畏。他将基督描述为那位破碎的、被咒诅的、被高举的,而不是美化和偶像化的。

道德紧迫性:吴将偶像崇拜视为导致历史审判的主要罪恶(例如,以色列、罗马、拜占庭的灭亡)。这不仅仅是神学——这是生与死。

结束反思

这一部分是对圣像崇拜的热烈和不妥协的批评。它提供了一种类似宗教改革的抗议,反对人们认为偏离圣经敬拜的行为。无论人们是否同意吴的所有结论,他都迫使读者考虑将象征主义与实质混为一谈的属灵危险,并呼吁回归话语和圣灵作为认识上帝的真正手段。

 

释经评注:道成肉身的话语、拒绝偶像崇拜和受苦的神

这一部分发展了吴对图像崇拜的神学批判,并最终形成了植根于神圣苦难、超越和拒绝具象图像的强大基督论。

A. 超越肉体和形体的基督:超然的临在

吴在这一部分开始时,激进地强调基督绝不能“按肉身”被认出(哥林多后书 5:16)。他坚持认为,复活后的耶稣并不局限于空间或视觉形式,而是在宇宙和精神上存在——他称之为“自有”身份,与出埃及记 3:14 相呼应。

这种说法直接斥责了图像学:以物质形式表现耶稣就是将他锚定在他超越的物质领域中。对吴来说,图像学本质上误解了复活的基督的本质,他不再被肉体所束缚,而是现在无处不在。

关键思想:认识耶稣就是遇到充满万物的无限、无形的话语——而不是一个有形的形像。

B. 圣道神学和约翰福音的希腊语 1:1

吴对约翰福音 1:1 进行了丰富的神学语言分析,重点关注希腊语介词 πρὸς 和 θεός 的无意义使用:• 他强调 πρὸς τὸν θεόν(“朝向上帝”)意味着逻各斯(话语)与上帝之间一种动态的、亲密的关系——不是分离,而是一种内在的取向。• 通过指出 θεός(“道就是上帝”)之前没有定冠词,吴强调逻各斯具有上帝的本质或品质,而不仅仅是外部的隶属关系。

这一举动重申了罗格斯不是众多实体中的一个实体,而是上帝唯一永恒的本质——一个深刻的本体论主张。洞察力:吴对希腊文本的参与强调了他的论点,即没有任何图像可以代表罗格斯。逻各斯不是一个“东西”,而是上帝存在的自我表达——无法容纳和不可还原。

C. 复活的基督作为圣灵

吴接下来谈到了五旬节和圣灵的降临。他挑衅性地争辩说,降临在使徒身上的不是三位一体的独立位格,而是复活的基督自己——应许的“圣灵”。

他批评中文联合译本暗示圣灵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而希腊语则认为“圣灵的应许”是耶稣复活后的同在。

神学主张:圣灵不是第三个存在,而是耶稣内住的同在——作为“赐生命的灵”(哥林多前书 15:45)。圣灵是我们里面的耶稣,而不是与耶稣分离。

D. 完全拒绝图像:没有任何圣像可以代表宇宙基督

与前面的部分一致,吴彻底拒绝任何以形象或物质形式描绘耶稣的尝试。他甚至批评了大马士革的约翰的细致入微的神学,认为任何象征性的表现都不能包含基督的同在,就像衣服不能代表穿着它们的人一样。• 圣殿不能代表耶和华。• 耶稣的肉身不能代表耶稣。• 耶稣肉身的圣像不能代表他复活的自我。

这不仅仅是反圣像——这是对上帝的彻底去拟人化。

E. 上帝作为真正的神性所受的无限苦难

吴的论点的情感高潮出现在最后几页:上帝的本质是通过无限的痛苦揭示的,而不是通过图像、偶像,甚至神圣的力量。吴引用神学家埃伯哈德·容格尔的话,肯定只有受苦的上帝才真正值得敬拜——不是因为他遥远或全能,而是因为他为爱无限受苦。 • 十字架不是一种装饰品——它是上帝最深的自我启示的地方。 • 启示录中被杀的羔羊不是字面上的动物——它是神圣苦难和胜利的象征。• 圣灵的代求被描述为“深沉的呻吟,无法用言语表达”(罗马书 8:26)——一种非标志性的、体验性的、内在的痛苦。

中心论点:只有神圣的痛苦,而不是神圣的形象,才能将我们指向真正的基督。

F. 最终的神学综合:最后,吴提出了一种非常神秘的道成肉身神学:• 基督是道成肉身的,但现在是无形的。• 基督复活的同在不是通过异象而是通过属灵的相遇来认识的。• 敬拜偶像就是执着于肉体,而真正的敬拜必须来自与受苦、复活和无所不在的主的交流。

第 3 部分关键主题摘要:

耶稣复活后的身份:无形、无处不在的“我是”

Logos 神学(约翰福音 1:1):Logos 是上帝永恒、神圣的自我表达

圣灵: 与复活的基督相同,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实体

禁止偶像崇拜的形象,即使出于好意

敬拜必须以基督无限的苦难为中心,而不是他的肉身

启示录的意象是象征性的,而不是字面上的;羔羊象征着神圣的痛苦和牺牲

吴的神学不仅仅是反传统的——它是深刻的以基督为中心、神秘和存在主义的。他挑战了传统的偶像崇拜表述,有力地回归道成肉身、被钉十字架和复活——不仅仅是作为历史事件,而是作为重新定义如何认识上帝的宇宙破裂。

他最终关心的是,敬拜必须源于被受苦的上帝破碎的心,而不是来自仪式、艺术或形象。吴邀请我们不是在外表上,而是在神圣的痛苦中与基督相遇,不是在表象上,而是在神圣的同在中。

第三章:圣像崇拜的历史影响

这一部分进行了尖锐的历史和预言性转折,在圣经历史、帝国的衰落和偶像崇拜的持续罪恶之间进行了广泛的相似之处——尤其是通过圣像崇拜。

A. 中心论文:吴认为,偶像崇拜不仅是一种宗教错误,而且是从古以色列到基督教罗马等文明崩溃背后的决定性因素。他将偶像崇拜描述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罪恶,是一种“绝症”,败坏了真正的敬拜并导致国家毁灭。

本章不关注抽象神学。相反,它强调圣经和历史的因果关系:罪→审判→崩溃。

B. 圣经中的偶像崇拜:以色列的斗争

吴以旧约的叙述开始:以色列与偶像崇拜的长期斗争,从雅各的家庭开始(创世记 31 章),最终在亚述人和巴比伦人统治下导致国家毁灭。

他列出了圣经中 34 个有名字的偶像,提请注意这些假神的多样性、持久性和外来起源。这份细致的目录旨在表明偶像崇拜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总是成倍增加,感染它所触及的每一个文化和政治机构。

洞见:这不仅仅是一堂历史课,也是一个警告:当人们为了偶像而放弃永生的上帝时,他们不仅失去了属灵的清晰度,而且失去了神圣的保护。

C. 偶像崇拜的全国后果

吴强调以色列因偶像崇拜而两次被毁灭:1. 北国(公元前 722 年):被亚述征服。2. 南国(公元前 586 年):被巴比伦征服。

他支持这一点:• 圣经预言(申命记 28:25)预言分散和失败。• 生动的历史细节,包括亚述国王阿舒尔纳西尔帕尔二世的残酷铭文,旨在震惊读者的道德意识。

言下之意很明确:偶像崇拜导致非人化,不仅是上帝,也导致我们自己——拥抱偶像的文化对邪恶变得麻木不仁。

D. 罗马作为第二个以色列:圣像崇拜和帝国崩溃

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历史类比:基督教罗马的命运反映了古代以色列的命运。• 尽管基督教成为国教,但圣像、雕像和图像的使用日益腐蚀了精神生活。• 公元 476 年西罗马的灭亡和 1453 年君士坦丁堡的灭亡被描述为神圣对一个坚持外在虔诚(雕像、仪式)而不是真正信仰的教会的审判。

他生动地对比:• 穆斯林的热情(“除了安拉,没有神”)• 基督教仪式主义(在游行中携带玛丽雕像)。他的判决是严厉的:圣像无法拯救教会。

警告:吴不仅仅是反圣像——他声称圣像崇拜在功能上取代了上帝,将基督教变成了一种图像而不是话语的宗教。

E. 基本神学:耶和华与偶像

吴的历史解释建立在一贯的神学基础之上:

       • 只有一位神——I AM“自有”(耶和华)——以肉身作为耶稣基督降临。

       • 每一个图像,即使是那些用于敬拜的图像,都会分散或扭曲对上帝的真实认识。

       • 上帝的圣约祝福以单单敬拜他为条件,没有通过受造的形式进行中保。

这不仅仅是新教的反圣像——它是一种预言性的世界观,由以下因素塑造:

       • 十诫:“不可为自己雕刻的雕像......”

       • 先知:从以利亚到耶利米,偶像崇拜是国家审判的主要原因。

       • 启示神学:吴将世界历史视为一部以敬拜为中心的道德剧。

F. 对今天的启示:对教会的警告

虽然这一章侧重于古代历史,但吴的应用显然是当代的:

       • 现代教会,就像以色列和罗马一样,如果它拥抱视觉的、物质主义的或感性的宗教,而不是对无形、受苦、无所不在的上帝的真正崇拜,就有可能受到神的审判。

       • 玛利亚的雕像、耶稣的圣像或基于圣物的奉献并不是无害的传统——它们是招致灾难的属灵毒药。

结论:吴认为上帝对列国的审判与他们如何敬拜他直接相关。虚假的崇拜会导致道德的崩溃、神的退缩,并最终导致毁灭。

汇总表:第 3 章:主题和要点

主题/   吴的观点

偶像崇拜/ 人类最大的罪;以色列和罗马崩溃的根源

圣经历史充满了警告;像以利亚这样的先知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与它作斗争

国家审判/ 直接由偶像崇拜引起(公元前 722 年、公元前 586 年、公元 476 年、1453 年)

基督教中的圣像和雕像/ 为现代偶像崇拜形式

真正的敬拜必须以无形、无所不在的基督为中心——绝不是图像或象征

现代应用/ 教会必须悔改视觉宗教,回归属灵敬拜

最后的反思

这一章的语气是末世论的,意图是预言性的。吴提供的不是中立的历史考察,而是通过神对虚假敬拜的审判的视角对世界历史进行神学解读。

他向现代教会传达的信息令人不安,但很明确:

雕像无法保护。只有永生的上帝才能做到。他不能被形象化——只能用圣灵和真理来敬拜。

结论:对圣像崇拜的最后审判

这一部分有力地将前几章的神学、历史和预言主题联系在一起。以下是对最后一部分的全面评论和总结:

A. 论点摘要:吴认为,拜占庭帝国反圣像运动的失败不仅仅是神学上的失误,更是决定罗马帝国命运的精神转折点。尽管世俗历史学家指出罗马沦陷的政治、军事或经济原因,但吴坚称这些与偶像崇拜的精神现实并不分开。“圣像崇拜的合法化和常态化成为决定性因素......”

这个结论肯定了前几章的核心主张:圣像崇拜不仅仅是一个错误——它是悖逆,上帝因此审判列国。

B. 属灵与世俗?不能分开:吴明确拒绝现代精神和世俗生活的划分。

“圣经清楚地表明,试图将属灵的事务与世俗事务分开是危险的。”(58)

正如以色列人认为像其他国家一样拥有一位国王会在政治上帮助他们——但这削弱了他们对上帝的依赖——罗马同样采用了外在的宗教形式(圣像),同时放弃了信仰的实质。这种脱节带来了审判。

C. 圣经的相似之处:耶利米书 44 章和天后的皇后

吴以强有力的相似之处结束:• 在耶利米书 44 章中,犹大的妇女为她们的偶像崇拜辩护,说她们的烦恼始于她们停止向“天后”献祭。• 耶利米回答说:不,你的审判是因为偶像崇拜,而不是因为你停止了偶像崇拜。

这直接适用于基督教罗马:• 将马利亚崇拜为“天后的女王”与古代犹大的崇拜相似。• 结果:审判和荒凉。

D. 罗马 = 第二个以色列

到现在为止,吴的历史类型学已经完成:

以色列/罗马

拒绝上帝为王(撒母耳记上 8 章)/拒绝属灵崇拜

陷入偶像崇拜 /陷入圣像崇拜

被亚述和巴比伦摧毁/被日耳曼部落和奥斯曼帝国摧毁

崇拜天后、/受人尊敬的玛利亚和圣徒

忽视先知的警告 /忽视反传统改革者

罗马和之前的以色列一样,被拣选、被警告、被败坏、被审判。

E. 现代影响(暗示的,而不是明示的)

虽然没有直接说明,但结论表明:• 如果现代基督教继续实行圣像崇拜或为之辩护,它可能会面临类似的审判。• 就像以色列和罗马一样,当外在宗教取代属灵顺服时,没有一个国家或教会可以免于后果。

主题摘要

属灵的失败导致国家崩溃罗马的灭亡,就像以色列一样,是由于偶像崇拜——尤其是圣像的制度化。反圣像失败了——罗马也失败了.教会拒绝改革,审判随之而来。属灵和世俗是不可分割的,上帝从道德和精神的角度管理所有领域——军事、政治、经济。对玛利亚的崇拜:与古代异教相似.耶利米书中的“天后”再次出现在对玛丽亚的虔诚中——并带来了同样的审判。

对当今教会的预言性警告:虽然没有说出来,但结论暗示,实行圣像崇拜的现代教会也走在同样危险的道路上。

吴的最后陈述是预言性的、发人深省的,并且有意挑衅。他最后没有呼吁改革,而是宣告审判——宣布如果教会继续以圣像和图像的形式使偶像崇拜正常化,发生在以色列和罗马的事情将再次发生。“罗马也灭亡了,原因与以色列相同:圣像崇拜的罪。”这不仅仅是一篇神学文章的结论——它是最后的警告。

 

译者简介

 

    吴明山先生,神学研究硕士。2011年定居英国,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书籍《以马内利,耶稣之血的系统神学》1-7卷英文版、《以马内利》中英文版1-14卷、《作为本体论的辩证法》、《丁尼生悼念集英汉参考版》、《朗费罗经典诗选英汉文版》、《蓝梦诗篇与评论》中英文版,《纯粹生命形而上学》中英文版,《海灵》中英文版。《耶稣圣体和他的教会》中英文版。另发表诗歌《雪》、《梦》、《自由神之吻》 《夜》等,荣获第四届中国诗歌展银奖。《以马内利》一书逾100万英文,获英国圣公会大主教伊恩·詹姆斯·布莱克利的高度赞扬,并为该书撰写序言。

 

 

我要赞一下 (0)

文章评论

  

最热评论

意见反馈

请点击我要留言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联系方式

电话:010-56142345    邮箱:wenyitongbao@126.com

中国青少年作家委员会     文艺通宝编委会     北京文易通宝文化传媒中心  北京满堂红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本网站坚持原创,反对任何形式的抄袭和克隆。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京ICP备12030317号-2        本文观点属于作者,如有侵权,证据充分,本网站负责协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