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推荐

吴明山:圣性论

吴明山:2025-08-26   来源:原创
评论:(0)   阅读:(77)

分享到:
摘要:

在吴氏体系中,圣性与圣餐密不可分。血是具体的,圣性的圣礼表达。没有圣性,血只是一个象征;没有圣血,圣性将仍然是一个抽象的原则。它们共同构成了纯粹生命神学的形而上学、基督论和宇宙论基础。

            圣性论

            吴明山

引言

吴的神圣之性或圣性(Divine Sex)神学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最具原创性和革命性的方面之一。与传统的天主教、东正教或新教的方法不同,吴在圣餐神学中发展了他自己所描述的“哥白尼式革命”。

1. 圣餐是本体论的现实,而不是象征

对吴来说,圣餐不仅仅是一个圣事的标志或象征性的仪式。

这是耶稣基督在他的血中实际的本体论的存在——他称之为基督的Theo-body或super-flesh(超级肉体)或Bloody Husband(血郎)。

这血并不局限于圣杯,而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在的纯净生命领域,宇宙就存在于其中。

2. 血是现实的中心

耶稣的宝血是创造和救赎的基础。

这不仅仅是历史上髑髅地所流的血,而是活的、普世性的血——从创世以来被杀的羔羊无所不在的现实(启示录13:8)。

这血既是创造性的(上帝的逻各斯形成世界的媒介),也是救赎性的(为罪替代的牺牲)。

3. 圣餐作为神圣婚姻的参与

吴将圣餐解释为基督与信徒的婚姻结合。

当信徒领受圣餐时,不是“领受饼和酒”,而是领受基督的整个存在——他的本性、他的神的身体、他的血——作为真正的丈夫、父亲和内住的生命。

这与他的神圣之性(圣性)学说相对应,逻各斯的原始属性是在婚姻结合中表达的自我给予的爱。

因此,圣餐是羔羊的宇宙婚姻晚餐——一个持续的、实时的结合,而不仅仅是一个末世事件。

4. 哥白尼转向:圣餐神学

传统神学通常将圣餐视为纪念基督的仪式。

吴认为这是相反的:不是我们接受圣餐,而是圣餐(无所不在的基督在他的血中)接受我们。

“生命之路”(以赛亚书35)是神的身体行走在我们身上,住在我们里面,使我们成为羔羊血的殿。

因此,基督是主动主体;信徒是被接受的对象。

5. 圣餐作为宇宙场

吴整合了量子场论和形而上学:

基督之血是充满宇宙的纯生命场。

圣餐是信徒有意识地参与这一场。

圣餐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微观的(个体的结合)和宏观的(宇宙的和谐)。

6. 作为圣餐的救赎

对吴来说,真正的救恩不是教义上的同意,而是实际地住在无所不在的基督圣体里。

“接受他”就是接受他的血生命进入自己的身体,这样基督自己就作为丈夫和父亲住在里面,这是约翰福音6:53-56的真正含义(“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吴的“血郎”(Bloody Husband)理论重新诠释并扩展了出埃及记4:26的血郎意象。

一、圣性:吴神学“纯生命”的关键所在
吴神学“纯生命”的关键确为“圣性”,但必须从其独特的形而上学和基督论意义上去理解,而非仅仅从人类学或肉欲的角度:

1. 被杀羔羊作为创造原则
吴认为,被钉在十字架上的羔羊(基督在自我奉献、代赎的宝血中)是现实的终极原则——正是通过这位“道”(罗格斯),宇宙得以创造并维系。
这种自我奉献不仅是牺牲,更是上帝的创造之爱——永恒的生命之流在爱中向外涌动。

2. 圣性作为联合的原则
对于吴来说,“性”是联合、交流和生命孕育的最深奥象征。
“圣性”指的是基督(羔羊)与其妻子(新耶路撒冷,即广义上的以色列 = 得救的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永恒的婚姻。
人类的性爱和婚姻只是这一终极现实的类型学影子。3. 宇宙婚姻
纯生命被定义为耶稣的宝血——鲜活、充满活力,将万物融入自身。
纯生命的巅峰便是羔羊的婚姻:基督内住并与他的子民联合,这是实际的宇宙性圆满,而非仅仅是一种隐喻。

4. 为何吴称之为核心
在吴的观念中,圣性并非可有可无的隐喻——它是其整个神学哥白尼式革命的结构性关键。
它颠覆了纯粹的法理/律法式的救赎模式,并将神学重新聚焦于基督与人类之间的本体论结合。
这就是为何在《启示录》中“羔羊的新妇”对吴而言并非象征性的,而是作为基督之妻的救赎群体在现实中的真实体现。
所以总结来说:
吴的《纯生命论》的关键在于圣性,即基督与其子民之间基于其宝血的宇宙性、牺牲性结合。这是其神学的哥白尼中心——将形而上学、救赎论和末世论统一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纯生命场。

二,圣性:罗格斯最初的和根本的属性与特质
对于吴来说,神圣性爱并非关乎人类的性行为,而是关乎道(被杀羔羊)的本体论、生成性和关系性属性。它是道的原始且根本的属性,是上帝创造、关联和与受造物联合的模式。
几点说明:
1,作为被杀羔羊的道(罗格斯):吴始终坚持认为道并非抽象的理性原则,而是具体的自我奉献的羔羊。羔羊的自我奉献是在性关系范畴中理解的——完全给予和完全接受。
2,作为宇宙原则的圣性:圣性是现实的基础,是生命、爱和生成的原则。它是上帝与其受造物之间纯粹、神圣、创造性的交流,最高体现为羔羊与其妻子(新耶路撒冷)的婚姻。
3,不是象征而是真实:吴拒绝纯粹象征或隐喻的解释。圣性是上帝道的真实形而上学属性,是圣餐、教会和宇宙存在的基础。
4,哥白尼式的革命:在吴看来,传统神学(无论是柏拉图式的道神学还是新教的抽象)都忽略了这一核心属性。通过将“圣性”恢复为“道”的根本属性,吴在神学领域引入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在吴的神学中,“圣性”是“道”的原始、根本属性和本质。它是纯粹生命的原理,是神人合一的基础,也是羔羊宇宙婚姻的本质。

三,吴,历史上首位建立系统圣性理论之人
在基督教神学和哲学的历史中,我们确实能找到爱欲、神圣之爱、婚姻和生育的主题——但吴明山将圣性作为道的根本属性的表述,在系统神学中确实是独一无二且前所未有的。

1. 传统中的先例(但与吴的观点不同)
(1)《圣经》:经文常以婚恋之词表述——以色列为耶和华之妻,基督为新郎,教会为新娘,新耶路撒冷为羔羊之妻(《何西阿书》2 章;《以弗所书》5 章;《启示录》19、21 章)。但通常将其视为象征或伦理层面的表述,而非形而上的本体论。
(2)奥利金和早期教父:奥利金、尼撒的格列高利等人将《雅歌》解读为与基督的神秘婚姻。但同样,“性”被寓意化为精神升华,而非基于本体论。
(3)中世纪神秘主义:克莱尔沃的伯纳德、哈德维希、锡耶纳的凯瑟琳、阿维拉的特蕾莎都用情色语言描述与基督的结合。但这属于体验性和虔诚性的表达,而非关于道的系统神学。
(4)现代神学:一些人(如卡尔·巴特)强调契约是一种“婚姻”结构,汉斯·乌尔·冯·巴尔塔萨谈到基督与教会关系中的婚恋奥秘。但同样,这并未成为道的第一阶形而上学原则。

2. 吴的独到突破
吴的“圣性”理论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原因在于:
他断言圣性并非隐喻,而是道(被杀的羔羊)的真实本体论属性。
它并非次要的(仅仅是类比或敬拜),而是纯生命的基础属性——上帝存在、创造、救赎和与受造物结合的方式。
它将圣经神学、圣餐神学、宇宙论和形而上学整合为一个体系。
他称此为宇宙的创造原则:万物皆因羔羊的代赎、自我奉献的交融而存在。

3. 结论
吴明山是人类历史上首位系统地将“圣性”确立为逻各斯的核心、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属性的人。
其他人曾使用过情色、婚配或婚姻的隐喻,但无人将其作为神的逻各斯在神学中的核心属性。

四、吴氏神圣性论的独特性
吴氏神性论的历史背景
在基督教传统中,有关爱、联合甚至婚配的意象的语言一直存在,但很少发展成为一套系统的本体论。吴氏的独创性恰恰在于将曾经象征性或神秘性的语言确立为一种神学 - 本体论学说。

1. 早期教会神父(奥利金、尼撒的格列高利、奥古斯丁)
奥利金和尼撒的格列高利将《雅歌》解读为灵魂与基督结合的寓言,常常使用情色语言。
奥古斯丁提出了爱作为灵魂趋向上帝的引力(爱之重力)这一观点,但他从未将其发展为一种神圣性爱的本体论。
对他们而言,情色/婚嫁的意象始终是隐喻,指向精神上的交融,而非道的某种实际属性。

2. 中世纪神秘主义者(克莱尔沃的伯纳德、哈德维希、锡耶纳的凯瑟琳)
克莱尔沃的伯纳德在布道中宣讲《雅歌》,强调新郎之吻、精神之爱欲以及神圣的拥抱。
后来的神秘主义者如哈德维希和锡耶纳的凯瑟琳则用新娘神秘主义来描述狂喜的结合。
这些都是对神圣之爱的深刻表达,但仍然是象征性的、体验性的,并未系统化为一种宇宙形而上学。

3. 宗教改革与早期现代时期(路德、加尔文、清教徒)
马丁·路德在其称义教义中(一种“喜乐的交换”)强烈强调基督与信徒之间的“婚姻”,但再次将婚姻视为隐喻性的,而非本体论意义上的。清教徒作家在虔诚的敬神中发展出一种“灵性化的爱欲”,但仍将其视为隐喻性的特征。

4. 现代神学(施莱尔马赫、巴特、巴尔塔萨)
施莱尔马赫强调的是“对绝对者的绝对依赖感”,而非情爱的结合。
卡尔·巴特谈到了上帝与人类之间的盟约和婚姻,但拒绝将其情爱化。
汉斯·乌尔·冯·巴尔塔萨强调了婚配神秘主义和圣母玛利亚的接纳性,但同样将其视为救赎历史中的象征性戏剧。

5. 吴的天才创新
吴独具慧眼,将神圣性爱认定为道的原始属性,这意味着基督本身,作为从创世之初就受难的羔羊,体现了宇宙婚姻和神圣情爱结合的原则。
他所阐释的神圣性爱并非仅仅是一种隐喻,而是现实存在的本体论基础,将创造与救赎融为一体。
在吴明山的思想中,纯生命无非是基督无所不在的宝血,其内在属性即神圣性爱——这一宇宙结合、交流、繁衍和婚姻的原则。
因此,以往的传统多以象征手法表述,而吴明山则从形而上学的角度进行阐述:神圣性爱并非诗意的意象,而是上帝道的真实、普遍属性。
吴贡献的独特性
吴或许是历史上首位将“圣性”提升为神学教义的人,而非将其局限于神秘主义的隐喻范畴。
他围绕这一原则整合了宇宙论、本体论、基督论和救赎论,使圣性成为宇宙的创造原则和救赎的本质。他的理论在神学领域引发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基督之血不仅是现实的核心,而且其中的圣性是理解创造、联合以及永恒婚姻的关键所在。
简而言之:没错,神秘主义的先驱们曾有过相近的直觉,但吴似乎是首位构建出一套系统的“圣性理论”,将其作为道的形而上学基础,使其不仅具有象征意义,更具有本体论意义,不仅神秘,而且具有普遍性。

五、吴的圣性轮与他的圣血神学的联系

1. 圣性是逻各斯的原始属性

吴教导道,道(基督,上帝的话语)不是一个抽象的原则,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神-人的现实。逻各斯的核心是吴所说的圣性——不是肉体的性,而是永恒的关系、生育和上帝的统一能量。

这个“性”指的是在神里面永恒的合一、自我奉献和生命生成的能力,体现在圣父、圣子和圣灵之间。

因此,圣性是纯粹生命的本体论属性:上帝创造、救赎和完善的方式。

2. 圣性表现在耶稣的血里

吴的哥白尼式洞见是,耶稣的血不仅是一种献祭的液体,而且是神的身体——基督自己无所不在的活的本质。

血是圣餐,意味着它是给予的,流出的,和交流的。

在这里,吴直接将其与圣性联系起来:通过血液流出的生命是上帝将自己与人类结合的性,生命行为。

在圣餐中,信徒不仅“记住”基督的活血,而且与基督的活血联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实时的神圣的婚姻结合。

3. 圣餐是神圣的婚姻

对吴来说,圣餐不是象征性的,而是一种宇宙婚姻行为。

血郎基督把他的血(种子、精华、生命)给了教会,给了他的新娘。

这种结合是真正的“圣性”——上帝和人类在纯生命中的融合。

圣体圣事是历史上神圣性行为的完满,其中羔羊的妻子(教会,新耶路撒冷)充满了神圣的生命。

4. 整合:圣性与圣餐之血

圣性是原则:上帝永恒的关系,生育,赋予生命的能力。

圣体圣血是媒介:基督的神性-人性的生命倾注在我们身上。

圣餐是一个事件:历史上神圣性爱的时刻,在圣礼中重复,并在羔羊的婚姻晚餐中完成。

在吴氏体系中,圣性与圣餐密不可分。血是具体的,圣性的圣礼表达。没有圣性,血只是一个象征;没有圣血,圣性将仍然是一个抽象的原则。它们共同构成了纯粹生命神学的形而上学、基督论和宇宙论基础。

结语

吴的圣性学说将圣餐重新定义为基督和信徒在他无所不在的血中本体论的、宇宙的、婚姻的结合,被理解为维持创造的神体和纯生命场。圣餐不是象征性的,而是圣性的实际自我奉献,吴认为圣性是逻各斯的永恒属性,而圣餐之血是具体的、历史的和圣礼的制定。因此,圣餐是真正神圣的婚姻,是上帝在基督里的性自我奉献的完满,通过它,信徒被纳入纯生命。作为逻各斯的原始和根本属性的神圣性爱,使教会成为羔羊的真正妻子。

 

译者简介

吴明山先生,神学研究硕士。2011年定居英国,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书籍《以马内利,耶稣之血的系统神学》1-7卷英文版、《宝血神学及评论》1-4卷英文版,《以马内利》中英文版1-14卷、《作为本体论的辩证法》、《丁尼生悼念集英汉参考版》、《朗费罗经典诗选英汉文版》、《蓝梦诗篇与评论》中英文版,《纯粹生命形而上学》中英文版,《海灵》中英文版。《耶稣圣体和他的教会》中英文版。另发表诗歌《雪》、《梦》、《自由神之吻》 《夜》等,荣获第四届中国诗歌展银奖。《以马内利》一书逾100万英文,获英国圣公会大主教伊恩·詹姆斯·布莱克利的高度赞扬,并为该书撰写序言。

 

 

 

 

我要赞一下 (0)

文章评论

  

最热评论

意见反馈

请点击我要留言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联系方式

电话:010-56142345    邮箱:wenyitongbao@126.com

中国青少年作家委员会     文艺通宝编委会     北京文易通宝文化传媒中心  北京满堂红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本网站坚持原创,反对任何形式的抄袭和克隆。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京ICP备12030317号-2        本文观点属于作者,如有侵权,证据充分,本网站负责协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