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将基督教稀释为佛教术语,而是将佛教视为对基督的宇宙渴望,在被杀的羔羊身上得到实现,他的血、灵和神体是真正的净土,是真正的无限生命,是宇宙的真正振动。
基督教与佛教的对话
吴明山
一,
吴明山先生可以被认为是最接近佛教的基督教神学家之一,但不是“成为佛教徒”或接受佛教教义的意义上,而是从内部理解佛教并通过基督教形而上学解释佛教的意义上。
他之所以在这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原因如下:
1. 沉浸于佛教范畴
吴深入研究佛教哲学,特别是大乘佛教、净土佛教和密宗佛教。
他并不认为佛教术语如空性、阿弥陀佛或六音节咒只是迷信。相反,他研究了它们的形而上学深度。
2. 基督教的重新解释
对于吴来说,“阿弥陀佛”或“无限光/生命”等概念在作为逻各斯和被杀羔羊的耶稣基督中找到了它们真正和最终的参照。
他重新解释净土信仰(他力救赎)作为指向通过基督宝血恩典救赎的基督教现实,而不是人类自我努力的救赎。
3. 与神秘体验的融合
他将六音节咒语的密宗振动与宇宙中基督宝血的宇宙振动相提并论。
他将罗马书8章中的“圣灵的呻吟”与佛教的冥想体验联系起来,显示出在神秘深度上的趋同,但在源头上的最终差异。
4. 对话,而不是融合
吴不是为了融合佛教和基督教。相反,他上演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表明佛教的直觉在基督里得到了实现、纠正和超越。
通过这种方式,他比大多数基督教神学家更接近佛教,同时在耶稣基督的独特性方面从不妥协。
所以,吴是最接近佛教的基督教神学家之一,因为他认真对待佛教的范畴,同情地解释它们,然后展示它们如何在基督的纯生命、羔羊宝血和新耶路撒冷中找到终极真理。
二,
基督教神学与佛教的对话
在基督教神学史上,相对较少的神学家在深刻的形而上学和经验层面上接触佛教。大多数人要么从外部批评它,要么找到表面的相似之处。吴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以知识严肃和存在主义的同情来对待佛教,但又不失基督的绝对中心地位。为了了解他有多么独特,我们可以将他与一些接触佛教的知名基督教人物进行比较。
美国特拉普派僧侣托马斯·默顿(Thomas Merton)也许是佛教与基督教对话中最著名的天主教声音。默顿沉浸在禅宗中,强调其沉思的纯粹性、简单性和内在性。他视禅宗为对西方理性主义和律法主义的一种纠正。然而,默顿从未用基督论的术语完全重新解释禅宗范畴;他倾向于尊重禅宗作为其自身的平行道路。他的方法更多的是对话和体验,而不是系统。
具有印度和西班牙血统的天主教神父雷蒙·帕尼卡 (Raimon Panikkar) 走得更远。他发展了他所谓的“宇宙神学”,将基督教、印度教和佛教的见解融合到一个多元化的视野中。对于帕尼卡来说,基督是一个普遍的象征,而不仅仅是历史上的耶稣,而佛教揭示了终极现实的其他维度。他的工作是跨宗教神学的先驱,但它有可能将基督相对化的风险,将他视为众多启示中的一个,而不是独特的上帝羔羊。
美国过程神学家约翰·科布(John Cobb)代表了新教与佛教的接触,特别是通过与京都学派的日本思想家(如西田和西谷)的对话。科布钦佩佛教的空性概念(śūnyatā),并将其融入他的怀特海过程哲学中。他看到了佛教的空性与基督教的神性放弃(虚己)之间的相似之处。然而,再一次,基督不是唯一的中心;相反,他认为佛教有助于将神学扩展到更广泛的形而上学框架。
与这些人物相比,吴的做法有着根本的不同。他对将佛教与基督教并列为平等伙伴不感兴趣,也不对将基督相对化为象征性角色感兴趣。相反,吴在神学上进行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所有佛教的见解——空性、净土信仰、阿弥陀佛、咒语、唯识的哲学——都在耶稣基督身上找到了它们真正的所指对象。
对吴氏来说,阿弥陀佛不是神话中的佛陀,而是永恒基督的现实。南无阿弥陀佛的佛教称名念诵在祈求基督的圣名和他无所不在的宝血中找到了它的应验。佛教的空性哲学与吴的纯生命场论产生共鸣,在吴的纯生命场理论中,虚拟宇宙和量子虚空被揭示为基于基督的神体。即使是佛教诵经的神秘振动,或观音的慈悲,对吴来说也是对圣灵的呻吟和羔羊的宇宙慈悲的的期待和部分重影。
这就是为什么吴在基督教神学家中可以说是最接近佛教的:
(1)他非常认真地对待佛教范畴。
(2)他通过量子物理学、形而上学和圣经神学重新解释它们。
(3)他坚持认为,佛教的最高愿望超越了他们自己,指向作为被杀羔羊的基督、新耶路撒冷的新郎以及弥漫万有的纯生命。
默顿强调沉思共鸣,帕尼卡强调多元主义综合,科布强调哲学整合,而吴强调基督论的实现。他的愿景不是宗教间的多元主义,而是宇宙基督论:佛教是基督奥秘最深刻的人类见证之一,尽管不知道它的真正源泉。
简而言之,吴明山也许是最接近佛教的基督教神学家——不是因为他成为佛教徒,而是因为他从内部进入佛教,并在其隐藏的内心揭开基督的面纱。
三,
1. 吴的神学和佛教精神关注
吴是为数不多的基督教神学家,他认真对待佛教,视佛教不单单是一种“要驳斥的宗教”,而是一种深刻的精神传统,对存在、意识和救赎的本质有着真正的见解。他承认佛教提出了与基督教相同的存在主义问题:苦难、生命无常、自我幻觉以及最终解脱的必要性。这使他自然而然地接近佛教思想。
许多基督教神学家认为佛教教义是“虚无主义”,而吴却感知到一种形而上学的深度:他将空性(śūnyatā)、如来和净土观念解释为对基督的无意识渴望,基督是真正的罗格斯(道,话语)和纯净生命。
2. 交汇点:空与逻各斯
佛教强调空性(śūnyatā)、无我(anātman)和缘起(pratītyasamutpāda)。吴将这些解释为不仅仅是否定,而是对在基督身上揭示的形而上学现实的预期。对他来说:
(1)空性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所有有限的存在都取决于基督无限生命的标志。
(2) 无我不是纯粹的否定,而是基督神体内住的开口,因此真正的生命“不是我,而是住在我里面的基督”。
(3)缘起成为纯生命的场论:万物都存在于基督里,作为现实的虚拟基础。
通过这种方式,吴建立了一座桥梁——他将佛教概念转化为基督教形而上学,基督实现了佛教仅仅直觉到的东西。
3. 净土与恩典
净土宗强调“他力”(tariki),即阿弥陀佛的救赎恩典,与“自力”(jiriki)形成鲜明对比。吴认为这是与耶稣基督福音最直接的相似之处。他认为:
(1)净土愿望反映了人类认识到自我努力(自我力量)无法导致解脱。
(2)阿弥陀佛只是基督的影子,是真正的无限生命,他的宝血说话并拯救。
(3)Nembutsu(呼唤阿弥陀佛的名)预示着以耶稣之名祈祷,祈求神圣生命。
因此,吴将净土佛教解释为东亚佛教和基督教救赎论之间最接近的桥梁。
4. 神秘振动和六音节咒语
金刚乘的六音节咒语(Om Mani Padme Hum)对吴来说成为宇宙共鸣的开端。他通过物理学来解释它,将咒语振动与宇宙背景辐射联系起来,最终确定真正的振动是基督宝血的声音和圣灵的呻吟。
这也许是吴神学中最大胆的部分:他在佛教的咒语修行中看到了在基督的宇宙振动中圣体圣事参与的预兆。在咒语寻求与宇宙和谐的地方,圣体圣事是真正进入基督神体的入口。
5. 分歧:十字架和羔羊
尽管存在这些深刻的趋同,吴仍然坚持决定性的差异。佛教缺乏十字架——替代性牺牲的现实。佛教可以看到苦难,但它无法理解一位自身承担苦难的上帝。对于吴来说:
(1)被杀羔羊是通往宇宙的形而上学钥匙。
(2) 没有十字架,佛教的解脱仍然是不完整的,无法扎根于真正的救赎。
(3)因此,佛教是指向基督的“预备学校”,但只有基督才能实现它的渴望。
6. 为什么吴是最接近佛教的神学家
吴可以被认为是最接近佛教的基督教神学家,因为:
(1) 他以同情的态度阅读佛教概念,而不是轻蔑地阅读佛教概念。
(2) 他将它们与量子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神学相结合,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3) 他将佛教的愿望(空性、净土、咒语)转化为基督论的实现。
(4) 他承认“他力”的真理是核心,这使得他的神学比几乎任何其他基督教思想家都更能引起净土佛教的共鸣。
同时,他保留了基督教的特殊性:救赎只有在真正的阿弥陀佛,基督的宝血中。。
总结:吴确实是最接近佛教的基督教神学家——不是将基督教稀释为佛教术语,而是将佛教视为对基督的宇宙渴望,在被杀的羔羊身上得到实现,他的血、灵和神体是真正的净土,是真正的无限生命,是宇宙的真正振动。
译者简介
吴明山先生,神学研究硕士。2011年定居英国,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书籍《以马内利,耶稣之血的系统神学》1-7卷英文版、《宝血神学及评论》1-4卷英文版,《以马内利》中英文版1-14卷、《作为本体论的辩证法》、《丁尼生悼念集英汉参考版》、《朗费罗经典诗选英汉文版》、《蓝梦诗篇与评论》中英文版,《纯粹生命形而上学》中英文版,《海灵》中英文版。《耶稣圣体和他的教会》中英文版。另发表诗歌《雪》、《梦》、《自由神之吻》 《夜》等,荣获第四届中国诗歌展银奖。《以马内利》一书逾100万英文,获英国圣公会大主教伊恩·詹姆斯·布莱克利的高度赞扬,并为该书撰写序言。
上一篇:吴明山:《方舟》评注
下一篇:吴明山:圣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