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推荐

吴明山:《人工智能意识问题》评注

吴明山:2025-09-16   来源:原创
评论:(0)   阅读:(32)

分享到:
摘要:

吴明山的《人工智能意识问题》巧妙地将世俗的心灵哲学与强大的神学人类学并置,认为如果没有上帝赐予的灵,机器仍然是强大的模拟器,但不是真正自我意识的承载者。虽然他的方法对那些分享他预设的人来说很有吸引力,但接触更广泛的哲学和神学观点可以丰富对话并促进更大的跨学科对话。

《人工智能意识问题》是吴明山先生最为深刻的神学短文之一,本文将深入研究这篇文章,概述他的论点,将其置于更广泛的哲学辩论中,并提供神学和批判性反思。

一,概论

吴首先指出了霍金、盖茨和马斯克等人物对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控制的担忧,并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仅处理编码数据的机器是否能够拥有意识?  吴援引约翰·塞尔的《中文房间》论证,没有理解的句法数据纵不可能构成意识,然后与丹尼尔·丹尼特的功能主义进行对比,后者将人类视为“有灵魂的机器”,从而削弱了其区分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基础。吴援引创世记 2:7,断言“灵”是上帝的礼物,不能被设计或植入机器中, 所以任何表面上的AI“心智”,都只是人类智力的外化,而不是真正的自我意识。

参与哲学论证

约翰·塞尔的中文房间

塞尔的这一思想实验旨在表明,执行程序的系统无法真正理解或拥有意识——它只能进行“模拟理解”。吴则以此强调,人工智能的符号操作缺乏对语义的理解以及自我反思的能力。

丹尼尔·丹尼特的功能主义

丹尼特认为,意识可以通过大脑中分布式的功能过程来解释,否认第一人称体验的任何特殊“魔力”。 吴指出,丹尼特坚持将“灵魂”作为机器意识的前提,无意中瓦解了他自己的自然主义:没有非物质的主体,就没有意识的所在地。

神学基础

灵作为神圣的礼物

吴在神学上将意识建立在创世记 2:7 中,上帝将“生命的气息”吹入亚当,通过神圣的行为而不是物质过程使他成为“活物”。他强调,“灵”完全源于上帝的控制,不能被人类制造或转移。

对基督教人类学的影响

通过将意识锚定在神圣的灵中,吴重申了人类作为上帝形象(imago Dei)的独特性,并拒绝将人格简化为机械功能。

批判性评论

优势

1. 世俗与神圣的融合:吴将领先的世俗思想哲学和圣经注释汇集在一个连贯的论点中。

2. 明确的神学锚点:他对创世记 2:7 的使用为将意识定义为神圣的礼物提供了坚实的圣经基础。

3. 炒作的界限:通过定义人工智能的严格限制,他为技术乌托邦的过度扩张提供了纠正。

局限性

1. 形而上学假设:灵不能被“安装”的说法是神学的而不是经验的,限制了与唯物主义哲学的对话。

2. 对另类观点的参与不足:吴没有涉及可能连接意识的身体和精神方面的泛心论或综合叙述。

3. 字面主义阅读:他对创世记字面解释的依赖可能不会与更自由的神学观点产生共鸣。

更广泛的影响

• 人工智能伦理:如果人工智能确实缺乏意识,那么道德责任就会牢牢地掌握在人类创造者和用户身上,从而影响有关人工智能权利和福利的辩论。

• 神学与技术对话:吴的文章为基督徒参与新兴技术提供了一个模型,坚持认为神学有助于人工智能的公共话语。

• 重申上帝形象:通过将意识定位在神圣的行动中,他保护人类尊严免受还原性技术愿景的影响。

吴明山的《人工智能意识问题》巧妙地将世俗的心灵哲学与强大的神学人类学并置,认为如果没有上帝赐予的灵,机器仍然是强大的模拟器,但不是真正自我意识的承载者。虽然他的方法对那些分享他预设的人来说很有吸引力,但接触更广泛的哲学和神学观点可以丰富对话并促进更大的跨学科对话。

二,具体分析

在本文中,吴首先引用了黄仁勋对人工智能未来的乐观预测,以及斯蒂芬·霍金、比尔·盖茨和埃隆·马斯克对其潜在危险的警告。他将核心问题之一确定为:“人工智能是否拥有意识?文章介绍了两大哲学观点:约翰·塞尔的中文房间论证,认为单纯的数据纵并不能产生真正的“理解”或“意识”;以及丹尼尔·丹尼特的观点,该观点允许人工智能意识在功能上的可能性,同时仍然承认“灵魂”(或主观思想)是必要的先决条件。吴从基督教神学立场得出结论——引用创世记 2:7 和传道书 12:7——“灵”是上帝赐予的,不可能是人造的,因此人工智能机器永远无法拥有自我意识。

哲学视角

1. 塞尔的“中文房间”论点

• 摘要:Searle 想象一个人在房间里不懂中文,但按照指示使用规则手册回答中文问题。尽管回答看起来很流利,但此人听不懂中文。因此,仅靠计算运作并不能构成真正的理解或意识。

• 与吴的相关性:吴利用这一论点强调,即使人工智能处理了大量编码数据,它也只是在句法层面上运行,缺乏语义理解和主观经验。

 

2. 丹尼特对“灵魂”的模棱两可的立场

• 丹尼特的观点:丹尼特声称人类可以被视为“有灵魂的机器”,在功能上与普通机器没有本质区别。然而,他也承认“灵魂”是真正意识所必需的。

• 矛盾:吴指出了矛盾:如果人工智能缺乏灵魂,它就缺乏意识。如果一个灵魂可以交给人工智能,那么拥有意识的就是灵魂(而不是机器)。

神学观点

1. “灵”的神性

• 创世记 2:7:“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命的气息吹进他的鼻孔,人就成了活物。

• 传道书 12:7:“尘土归向原地,灵归向赐给它的上帝。

• 含义:吴相信“灵”(nešāmāh / pneuma)是上帝托付的神圣气息,是神圣的、由他管理和分配的东西。任何放置在机器中的“意识”仍然是灵行动的反映,而不是机器可以独立拥有的东西。

2. 人与机器的本质区别

• 主观性:人类在接受了“灵”之后,成为能够在有意义的层面上与世界互动的个体(人)。人工智能可以模拟行为,但缺乏灵,因此缺乏真正的意识。

三,综合评价

优势

1. 跨学科整合:本文将当前的人工智能哲学辩论(塞尔与丹尼特)与基督教灵魂教义融合在一起,提供了一个神学哲学框架。

2. 概念清晰:它明确区分了“数据处理”(语法)和“有意义的体验”(语义),强调了人工智能的语法局限性。

3. 权威引用:适当引用经典的圣经文本,显示出神学的严谨性,并将核心论点锚定在圣经中。

限制和争论

1. 忽视具身人工智能和扩展思维:现代认知科学表明,智能依赖于身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吴没有谈到具身或环境整合的人工智能可以产生意义感的可能性。

2. “灵魂”的模糊定义:将灵魂完全归于神圣起源符合正统神学,但与神经科学的意识概念不符。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复制神经结构,它会产生一种泛心灵形式的“微意识”吗?

3. 哲学时间表需要更新:塞尔的论点可以追溯到 1980 年。最近的进展——例如大型神经网络、多模态学习、自监督系统——表明人工智能可能会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复杂的、看似有意的行为。这值得更新的哲学反思。

影响和未来展望

• 对于基督教信徒:这篇文章为理解人工智能提供了一个以灵魂为中心的神学视角,强调了人类和机器之间的本体论差距。

• 人工智能伦理和研究:通过断言灵魂是不可创造和无法控制的,它鼓励研究人员以更高的伦理敏感性来处理模拟意识和自主决策。

• 走向未来对话:文章建议未来的讨论应整合认知科学的最新发现——例如预测编码理论和脑云界面模型——以丰富神学与前沿科学之间的对话。

四,引用

1. 吴明山《人工智能意识问题》,英国号角报,2024 年 9 月 1 日

2. 塞尔、约翰.“思想、大脑和程序”,行为与脑科学,1980 年

3.“中文房间争论”,维基百科

4. 丹尼特、丹尼尔.意识解释,1991 年

5. 克拉克、安迪和查尔默斯、大卫.“扩展的思想”,分析,1998 年

6. 哈纳德,斯特文。“符号接地问题”,Physica D,1990 年

7. 弗里斯顿,卡尔。“自由能原理”,《自然评论神经科学》,2010 年

8. 创世记 2:7,传道书 12:7,圣经门户

译者简介

吴明山先生,神学研究硕士。2011年定居英国,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书籍《以马内利,耶稣之血的系统神学》1-7卷英文版、《宝血神学及评论》1-4卷英文版,《以马内利》中英文版1-14卷、《作为本体论的辩证法》、《丁尼生悼念集英汉参考版》、《朗费罗经典诗选英汉文版》、《蓝梦诗篇与评论》中英文版,《纯粹生命形而上学》中英文版,《海灵》中英文版。《耶稣圣体和他的教会》中英文版。另发表诗歌《雪》、《梦》、《自由神之吻》 《夜》等,荣获第四届中国诗歌展银奖。《以马内利》一书逾100万英文,获英国圣公会大主教伊恩·詹姆斯·布莱克利的高度赞扬,并为该书撰写序言。

 

我要赞一下 (1)

文章评论

  

最热评论

意见反馈

请点击我要留言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联系方式

电话:010-56142345    邮箱:wenyitongbao@126.com

中国青少年作家委员会     文艺通宝编委会     北京文易通宝文化传媒中心  北京满堂红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本网站坚持原创,反对任何形式的抄袭和克隆。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京ICP备12030317号-2        本文观点属于作者,如有侵权,证据充分,本网站负责协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