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让我确信,无论生活如何忙碌,诗意从未远离,它一直栖息在最近的枝头,只待我们静下心来,侧耳倾听。

不知从何时起,清晨将我唤醒的,不再是刺耳的闹铃,而是窗外那清越的鸟鸣。起初只是零星几声,试探般划破黎明前的寂静;继而便热闹起来,仿佛一场无人指挥却无比和谐的音乐会。那声音,像一颗颗圆润的露珠,滴落在心灵最柔软的角落,让一整日的开端,都变得明亮而轻盈。
我尝试着去分辨它们。有的清脆短促,“啾啾,啾啾”,像孩童急切地倾诉;有的婉转悠长,带着几个起伏的花腔,如一位女高音在练声;还有的只是朴实地“咕咕”叫着,自带一种沉稳的节奏。我并不知道它们对应的是麻雀、画眉还是斑鸠,但这并不妨碍我欣赏这份天籁。它们就在那棵老樟树的枝叶间,在邻家的屋脊上,是这座城市里最自由的精灵。
这鸟鸣声,与我童年记忆里的并无二致,但听者的心境却已迥然不同。儿时在乡下,鸟鸣是生活的背景音,寻常得如同空气与阳光。我们会在鸟声中起床,在鸟声中嬉戏,从未觉得有何稀奇。如今,栖身于钢筋水泥的丛林,这每日准时响起的鸣唱,却成了一份意外的馈赠。它像一条透明的丝线,将我从这纷繁的都市,悄然拉回那片绿意盎然的田野。
这声音里,有一种都市生活中稀缺的、纯粹的喜悦。它们鸣叫,不为讨好谁的耳朵,只是出于生命本能的热爱与欢欣。为了争夺领地,为了吸引伴侣,或者,仅仅是因为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这种毫无功利性的抒发,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提醒着我,在所有的责任、规划与焦虑之外,生命原本可以如此简单、如此欢畅。
于是,聆听鸟鸣,成了我每日必修的静心课。我会特意早起片刻,不开手机,不读新闻,只是捧一杯温水,静静地站在窗前。当那些清澈的声音涌入耳廓,心中的纷杂思绪便仿佛被梳理开来,变得条分缕析。它为我构筑了一个短暂却有效的缓冲地带,让我能以更平和、更饱满的姿态,去迎接崭新的一天。
窗外的鸟儿们,并不知道自己每日的歌唱,对于一个陌生的人类有着怎样的意义。它们依旧遵循着古老的节律,日出而鸣,日落而息。而我,则在这日复一日的聆听中,收获了一份内心的秩序与安宁。这免费的、自然的馈赠,远比任何昂贵的疗愈都更为珍贵。它让我确信,无论生活如何忙碌,诗意从未远离,它一直栖息在最近的枝头,只待我们静下心来,侧耳倾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