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我要报名 >
首页 > 校园文学
有些告别,是为了更好的怀念。
而那碗豆浆的温暖,至今还在我心里流淌。
如今面馆要拆迁了,最后一晚,我和父亲又去了那里。陈老板说:“给你们爷俩煮了十五年面,以后换个地方,记得再来。”父亲点点头,什么也没说。我知道,有些味道会消失,但有些东西永远都在——就像深夜里总有一盏灯为你而亮,就像那碗最简单的阳春面里,盛着最厚重的亲情。
如今即将去外地求学,最舍不得的就是这个位置。那盏绿色的台灯于我而言,早已不仅是一盏灯。它是迷茫时的引路人,是疲惫时的慰藉者,是六年青春里最温柔的见证。我知道,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想起那圈温暖的光晕,内心就会变得格外安宁。
有些“滴答”声里,藏着我们不该遗忘的时光。
如今,我也成了晨跑队伍中的一员。每当想要偷懒时,想起那位老人的身影,就会穿上跑鞋走出家门。在清晨的微光中,我渐渐明白: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跑得多快,而在于能坚持多久。那位素不相识的老人,用他日复一日的身影,在我青春的书页上,写下了关于坚持的最美注脚。
如今爷爷已经离开,那台收音机被我继承下来。偶尔,我也会在深夜打开它,在沙沙的电流声和遥远的声音里,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阳光温暖的午后,看见爷爷眯着眼,手指轻叩节拍的样子。原来,有些东西从未老去,它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时光里继续吟唱。
如今我去外地读书,最怀念的竟是这喧闹的菜市场。它让我明白,最深刻的哲学不在书本里,而在这些沾着露水的青菜上,在这些沾着鱼鳞的围裙里,在每一个为家人准备晚餐的平凡愿望中。这里是生活的源头,所有精致的宴席,最终都要回到这里寻找最初的温度。
如今那枚镇纸立在我的书桌上。每当心烦意乱时,我便会铺纸研墨,写下第一个“永”字。在横竖撇捺间,总能看见陈老师站在光阴里对我微笑,听见他说:做人如习字,心正笔自直。
那台老望远镜,或许已看不清最新发现的行星。但它为我点亮的,对未知的好奇、对广阔的向往,却始终在我心中闪烁。它让我深信,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抬头,心中便自有一片灿烂星河。
从那天起,深夜的琴声于我而言,不再是噪音。它变成了一种陪伴,一种慰藉。在那些为梦想拼搏的深夜里,我知道,在这栋沉睡的楼里,不止我一个人在努力。有一个灵魂,也在笨拙而虔诚地,触碰着她年少时未竟的星光。那生涩的琴声,仿佛是成年世界里一种罕见的浪漫,它提醒着我:无论年龄几何,追寻美好的心,永远值得尊重。
针线篮里装着的,不仅是针头线脑,更是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珍惜所有,化残缺为美,用耐心与爱意,一针一线地编织生活。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榕树下 校园网 文学网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校园文学 中国作家网 中国诗歌网 散文网 中国文学网 短文学网 原创儿童文学网 中国青少年文学网 光明网
请点击我要留言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电话:010-56142345 邮箱:wenyitongbao@126.com
中国青少年作家委员会 文艺通宝编委会 北京文易通宝文化传媒中心 北京满堂红广告服务有限公司 本网站坚持原创,反对任何形式的抄袭和克隆。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京ICP备12030317号-2 本文观点属于作者,如有侵权,证据充分,本网站负责协调解决。